果然,当第一批受邀者到来时,不少人脸上还带着怀疑。这位士绅站在人群最前头,双手背在身后,眼神冷漠。
“你们真打算在这片地上种东西?”他环视四周,“我记得这里以前可是连红薯都长不好。”
我点头:“是的,所以我们才选这里。如果连这块地都能种出好收成,那别的地方也没问题。”
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我带他们走进田埂,指着刚播下种子的土地:“这是我们最新的生态种植模式,包括轮作、有机堆肥、自然灌溉等方法。我们会定期记录生长情况,并公开数据。”
一位年长的农夫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这土看着还是有点干。”
“现在还没到关键阶段。”我解释道,“等过了半个月,你们再来,就能看到变化了。”
他们走后,我心里并不轻松。我知道,光靠一张嘴说没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顾柏舟几乎天天泡在示范基地。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去田里检查土壤湿度,而我则通过系统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示范基地的第一批作物终于迎来了收获期。
那天早上,我早早叫上李青禾,一起去收割样本。稻谷金黄饱满,玉米颗粒分明,连最挑剔的老农也忍不住夸赞:“比我家种的好多了!”
我赶紧让人把数据统计出来,又请了几位镇上的书生帮忙整理成图表,准备再次邀请质疑者前来参观。
这一次,来的不只是上次那几位,还有一些闻讯而来的外地代表。他们围着田地转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亲手拔了几根稻穗查看。
那位士绅站在田边,低头看着手中的样本,神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