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完奏报,微微点头,神色稍缓:“这新作物既然有如此功效,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
安西城外,流民自发用黄土塑起英王朱文正的全身像。
起初只是个简陋的泥胎,却被日日供奉的灾民们不断修缮——有人用朱砂点出眉目,有人摘下自家仅存的银簪别作冠冕,更有巧手匠人削来胡杨木,为泥像雕琢出温润的手掌。
每当新一批粮车抵达,衣衫褴褛的百姓们便会围在泥像前焚香叩拜,额头重重磕在干裂的土地上,扬起阵阵尘雾。
“快看!有神迹!”抱着幼弟讨粥的少女突然尖叫。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西北天际竟浮现出七彩光晕,云层在夕阳的浸染下宛如金色莲台。
尽管通晓天文的官员后来解释这不过是沙暴前的光学现象,但在百姓心中,这就是英王显圣的征兆。
消息随着流民的脚步传遍三秦大地,甚至远至江南水乡,都有人开始在家中供奉写有“英王千岁”的牌位。
草原深处,获救的牧民们将感恩化作独特的祭祀。
他们用羊毛编织成巨大的哈达,缀满玛瑙与绿松石,浩浩荡荡赶往英王临时驻扎的营帐。
老萨满在祭坛前吟诵古老的祝祷词,将新煮的玉米酒洒向天空:“长生天派来的使者啊,您带来的金色粮食,比最肥美的羊羔更珍贵!”
祭祀结束后,牧民们自发组成马队,护送粮车穿越戈壁,马蹄声与驼铃交织成感恩的乐章。
京城的御书房内,朱元璋反复摩挲着西北送来的万民折。
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按满了血红的手印,还有孩童用木炭歪歪扭扭画的太阳与麦穗。
当看到“愿英王寿与天齐”的祝祷时,这位历经百战的帝王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因用力攥紧奏折而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