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的目光落在申玉菲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认真,也带着几分坦诚:“申博士说我们可能是‘火鸡’,可我觉得,‘火鸡’的绝望,源于它不知道‘农场主’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突破‘农场’的边界。但我们不一样——我们知道维度的存在,知道科技能帮我们往上走。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不是‘接受自己是火鸡’,而是想办法突破局限——要么提升科技水平,要么找到进入更高维度的可能。绝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往前走,才能看到真相。”
厅内静了片刻,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坐在前排的材料学家先点了点头,抬手推了推眼镜:“你说得有道理。当年我们研究纳米材料时,也遇到过很多‘不可能’,可最后不还是突破了?要是当时就觉得‘科学有边界’,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成果。”
旁边的科学家也附和:“二维生物看不到三维世界,是因为它的维度不够。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说不定就是维度或者科技还没到那个水平。要是因为这个就绝望,也太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了。”
申玉菲的脸色微沉,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她没立刻反驳,只是目光落在李扬身上,带着几分探究——显然,李扬的话,让她也有些动摇。
李扬没在意众人的反应,转身从随身的黑色背包里拿出一叠推荐信。信纸是深棕色的牛皮纸,边缘有些毛糙,上面印着“桃源科技”的烫金logo,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微光。他走到科学家甲面前,递过一封:“这位先生,要是你想看看‘更高的阶梯’是什么样,想突破现在的局限,我推荐你去桃源科技看看。”
他又走到材料学家面前,递过另一封:“你们研究纳米材料,桃源科技在材料科学和量子领域,有不少突破,说不定能帮你们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
李扬逐一分发着推荐信,刚发了一半,厅内就响起了细碎的窃窃私语。坐在后排的一位物理学家(专门研究量子纠缠的)接过信,没立刻展开,而是转头跟身边的同事小声交流:“桃源科技?我听说过,是最近几年在国外刚兴起的吧?核心团队以华裔为主,听说还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那边任职。”
他的同事是位天文学家,手里也捏着封推荐信,闻言点了点头:“我之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听人提过。他们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量子纠缠超距作用’的论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里面的实验数据,比我们现在能做到的,领先了至少二十年。就是他们一直很低调,没怎么公开实验室的细节,也没对外招过太多人。”
“这么厉害?”旁边的一位生物学家凑过来,好奇地看着天文学家手里的信,“那他们这次为什么主动邀请我们去?难道是想合作?”
这些议论声不大,却像水波一样在厅内散开。更多科学家接过推荐信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原本只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此刻却因为这几句讨论,对这个陌生的科技公司生出了真切的好奇。有人立刻展开信纸,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有人捏着信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烫金logo。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扬听到了这些议论,却没刻意回应,只是继续分发推荐信。最后,他走到申玉菲面前,递过最后一封——这封信的封皮上,除了logo,还多了一行手写的小字:“致申玉菲博士:期待与你探讨‘边界之外’的可能。”
李扬看着申玉菲,眼神坦诚,也带着几分期待:“申博士,我真心诚意地邀请你也去桃源科技看看。你所信奉的‘主’,在桃源科技面前,可能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那里有能观测更高维度的设备,有突破现有科技局限的实验数据。或许你到了那里会发现,你一直纠结的‘边界’,其实只是还没被推开的一扇门。”
申玉菲看着手中的推荐信,指尖轻轻划过那行手写的小字,指甲在牛皮纸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她没立刻回答,只是抬头看向厅内的科学家们——有人正低头和同事讨论信上的内容,有人拿着信若有所思,还有人已经在小声问李扬“去桃源科技需要准备什么”。原本沉重绝望的氛围,此刻像被风吹散的雾,渐渐多了几分期待和鲜活。
窗外的晚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起桌上的信纸边角,也吹来了院里的桂花香。李扬站在原地,看着申玉菲,也看着满厅的科学家——他知道,这叠推荐信,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科学边界”这片平静却压抑的水里,而接下来的涟漪,会带着这些科学家,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申玉菲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李扬身上,语气依旧平静,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坚定:“我会考虑的。”
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厅内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些。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申玉菲的“考虑”,更是“科学边界”的一次松动——而那扇通往“桃源科技”的门,已经悄悄打开了一道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