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图纸与现实的差距

他的话语通过林瀚章的翻译,清晰而坚定。周围的几个中国技术人员,包括小李,都暗自点头,觉得苏联专家说得有道理,安全第一。

但王指挥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工期压得他喘不过气,上级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询问进度,他恨不得一天有二十五个小时。让他停下来等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的吊车?这简直是要他的命!

“等?等到什么时候?”王指挥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战场上那种不容置疑的焦躁和火气,“等它个黄花菜都凉了?后面的工序全得停摆!整个工期都得延误!这个责任谁负?”

他猛地一跺脚,脚下的冻土发出沉闷的响声:“没有吊车,咱们就没办法了?老子就不信这个邪!咱们有的是人!人拉肩扛也要给它整下去!”

“人拉肩扛”这四个字,像炸弹一样扔了出来。现场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用最原始的人力,加上撬杠、滚木、倒链(手动葫芦),去挪动一个四五十吨的庞然大物!其风险之大,效率之低,难以想象。

“不行!绝对不行!”阿廖莎的反应异常激烈,他脸都涨红了,挥舞着图纸,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王指挥!这是科学!不是拼命!四十五吨!不是四十五斤!人力无法精确控制!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对工程极端不负责任!”

他转向林瀚章,语速飞快,试图让他说服王指挥:“林!你告诉他们!这有多么危险!精度根本无法保证!这会毁了整个基础!”

林瀚章夹在中间,感到无比的为难和压力。他完全理解阿廖莎的原则和担忧。他是技术员,他深知安全规范和科学施工的重要性,那种野蛮作业的方式,确实风险极高,而且很难达到安装精度要求。

但他也同样理解王指挥。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时间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这位总指挥身上。全国的眼光都盯着这里,早一天出铁,早一天出钢,意义重大。等待,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可能无法按时完成上级交付的“政治任务”。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战时思维,在王指挥这代军人出身的干部身上,根深蒂固。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