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父亲的沉默与认可

林瀚章默默听着,没有反驳。解决住房问题,这确实是好事。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分房子的艰难,一家几口挤在小小的筒子楼里。如果那时候有更多像儿子这样的公司盖房子,或许很多家庭的居住条件能早点改善。

另一件让他触动的事,是关于大儿子林卫东所在的“金湾”基地。在与林卫东的通话中(现在家里有电话,联系确实方便多了),他得知基地因为“猎鹰”摩托车发动机等民品项目效益好转,不仅补发了之前拖欠的部分奖金,还用赚来的钱修缮了职工俱乐部,更新了一批老旧的实验设备。

“爸,多亏了向洋之前提醒我们要注意成本控制,我们改进思路后才打开了市场。”林卫东在电话里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这句话,让林瀚章沉默了许久。小儿子的商业思维,竟然间接帮助了大儿子单位的军转民项目走出了困境?这与他之前认为的“铜臭”只会腐蚀人心的想法,产生了不小的偏差。

甚至,他还从老伴周文瑾那里听说,林向洋以公司名义,赞助了原来江城老厂里一批退休老职工组织的一次短途旅游活动。这件事不大,却让那些曾经为工厂奉献一生的老伙计们高兴了很久,纷纷夸林瀚章养了个有出息又念旧情的好儿子。

渐渐地,林瀚章发现,自己很难再像几年前那个春节一样,理直气壮地用“铜臭”二字去全盘否定小儿子了。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更看到了这种经济活动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解决就业、改善居住、促进技术转化、甚至反哺社会。

他依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商业运作、资本游戏,但他开始承认,这个时代,似乎确实需要这样一批人去“搞活经济”。他有时会看着电视里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出神,眼神不再是以前的批判和不解,而是带着一种复杂的、试图去理解和接纳的审视。

周文瑾将这一切变化看在眼里。她发现老头子批评“乱花钱”的次数少了,接到小儿子电话时,虽然还是不多话,但停留的时间长了,有时还会问一句“那边天气怎么样?”或者“工作顺利吗?”这种看似寻常的关心,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周日的晚上,林向洋照例从深圳打来电话。周文瑾接起电话,母子俩聊了会儿家常,林向洋问起父亲的身体。

“你爸在呢,刚看完新闻。”周文瑾说着,把话筒递向林瀚章,“向洋问你呢。”

林瀚章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话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