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饭的温馨气氛尚未散去,客厅里弥漫着茶香和水果的甜香。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话题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这个家庭最新鲜的血液——刚刚金榜题名的林雪和尚在襁褓中的林帆身上。然而,当大人们开始表达对这两个孩子的期望与祝福时,一种微妙而深刻的价值观念差异,开始在看似和谐的谈话中悄然浮现。
林雪无疑是今晚的明星。她安静地坐在父母身边,脸上带着些许腼腆和即将步入大学的兴奋。
“小雪啊,”周文瑾慈爱地看着孙女,率先开口,“到了北京,去了那么好的大学,学那个……计算机,可得用功啊!听你叔说,这可是顶顶要紧的技术,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林瀚章难得地接过了话头,语气是长辈特有的郑重:“你奶奶说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学计算机,就是掌握了现代化的工具。要沉下心来,把基础打牢,把本事学到家。”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然后说出了那句带有他们那代人鲜明印记的期望,“将来,争取当个科学家,工程师,用你学的技术,为国家做贡献,为国争光!”
“为国争光”这四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和天然的正当性。这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最朴素、最崇高的理想寄托。
林卫东也点了点头,对女儿说:“你爷爷说得对。搞技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求真务实。基地里很多老专家,一辈子就钻研一个领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去了大学,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那种严谨、奉献的精神。”
赵庆兰虽然没说什么大道理,但也附和道:“好好学,将来有个稳定的好工作,爸妈就放心了。”
大家对林雪的期望,高度一致地指向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路径,并将其最终归宿指向了“科学家”、“工程师”这类受人尊敬的职业,以及“为国家做贡献”这一宏大的家国叙事。这延续了林家,或者说那个时代许多类似家庭对于子女,尤其是优秀子女的经典期望模式。
而当话题转到还在陈静怀里酣睡的林帆身上时,画风陡然一变。这个小生命的人生,仿佛一张刚刚铺开的白纸,充满了无限可能,也折射出大人们更加多元、甚至有些纷杂的价值观。
林向洋看着儿子,眼中满是宠爱和自豪,他笑着对大家说:“这小子,将来别的不说,胆子肯定比他爸大,眼光也得更准才行!”话语里带着经商者特有的对“胆识”和“眼光”的推崇。
恰在此时,林向洋放在茶几上的“大哥大”响了起来。是他深圳的一个生意伙伴打来道贺的。林向洋接通电话,聊了几句,那边嗓门很大,带着南方商人的爽朗和直接,声音透过听筒隐隐传出来:
“……林老板!恭喜恭喜!喜得贵子啊!这下事业有接班人了!好好培养,将来肯定是个青出于蓝的大老板!比你还厉害!哈哈……”
林向洋笑着应了几句,挂了电话。
这句“将来接班你爸,当大老板”的玩笑话,虽然来自外部,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这个家庭里激起了微妙的涟漪。
周文瑾听了,笑着摇摇头:“当老板太辛苦,风险也大。我们小帆啊,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就好。”她的期望是最朴素的,关乎生命本身的安全与健康。
而作为母亲的陈静,则有着更个人化、也更现代的期许。她轻轻摇晃着怀里的孩子,柔声说:“我倒不希望他一定要做成多大的事业。只要他快乐、健康,心地善良,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