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七区的会议大厅悬浮在奈良山腹地两千米处,三层超导玻璃与记忆金属构筑的半球体空间折射着天光,穹顶中央直径三米的量子谐振灯正流淌着模拟北极光的幽蓝光芒,将 37 根碳纤维支撑柱投射成淡紫色光柱,像古希腊神庙的廊柱群在科幻世界的复现。支撑柱顶端镶嵌着环形的能量指示灯,随着大厅内人员的呼吸频率缓慢明暗,形成一幅动态的生命韵律图,每道光柱的脉冲间隔与人类脑电波的 α 波频率同步,在空气中织就一张无形的能量网。米凡站在主席台中央,黑色制服领口别着一枚银质星轨徽章 —— 那是他用冥王星轨道参数亲手设计的多重宇宙坐标图,徽章边缘的锯齿纹对应着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分布,每个锯齿的角度都精确到 0.1 弧秒,内侧刻着的微小刻度记录着近百年来的行星轨道偏移数据。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内侧暗纹,超导纤维织就的星图在灯光下泛着银蓝光晕,宛如深海管水母吐出的荧光丝缕,那些交织的线条记录着近百年来人类观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其中一道深紫色线条代表着 2015 年 LIGO 探测器捕捉到的首个黑洞合并事件。胸腔里,经过二十年冥想训练形成的呼吸节奏稳定在每分钟 14 次,即使左胸第三根肋骨下的旧伤(那是五年前反物质泄漏事故留下的纪念,当时他为了保护王侃侃被 0.3 克反氢擦伤,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疤痕呈螺旋状,像一个微型黑洞的事件视界)隐隐作痛,供氧频率也未曾紊乱。
三十七个特研科员的呼吸声在声学处理过的空间里形成奇特共鸣,像被精密仪器校准过的钟摆。他们面前的全息屏还定格在上一轮实验数据界面,跳跃的粒子轨迹在静默中缓缓流淌,给每个人的侧脸镀上忽明忽暗的光斑。全息屏边缘的能量条显示着 99.7% 的续航,这是米凡特意设置的参数,象征着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完成度,剩余的 0.3% 被他称为 “上帝的留白”。米凡的目光扫过人群,第七排第三个位置的伟泽正盯着生态杯里的薄荷叶片 —— 那片叶子的脉络在水中舒展成斐波那契螺旋线,与他上周提交的暗物质分布模型惊人吻合,叶片边缘的锯齿数量恰好是 34 片,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生态杯壁的纳米传感器实时跳动着绿色数据流:水温 37.5℃,溶解氧含量 9.2mg/L,恰好是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的平均参数,这是伟泽入职时特意要求的故乡水质记忆。他无名指上的珊瑚戒指在光线下泛着粉白光泽,那是他女儿十岁时在凯恩斯海滩捡的礼物,戒指内侧刻着一行微型字:“爸爸的宇宙探险要带上我哦”,字迹边缘的磨损痕迹显示它被频繁触摸。
“各位人类的精英们!” 米凡的声纹经过喉头微型扩音器处理,带着 0.1 秒的延迟共振,既不刺耳又能穿透每个人耳廓里的降噪装置。他习惯性地挥了挥手,袖口星图随动作展开又收拢,那些发光的线条在空气中留下短暂的残影,像流星划过夜空的轨迹,尾迹中残留的能量粒子在三秒后才完全消散。“穿越多重宇宙的日子正在逼近,对全人类而言,这个日子等待得太久了。太久,又不算久 —— 总比遥遥无期要好。” 话音刚落,大厅四周的环形屏幕突然亮起,开始播放从伽利略望远镜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影像发展史,每帧画面都精确对应着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突破时刻,当播放到哈勃深空场图像时,屏幕边缘自动标注出其中包含的 个星系的红移值。
一
全息屏突然集体切换成米王 1 号航空母船的三维透视图,船身两侧的斥力引擎阵列如展开的金属羽翼,每片引擎叶片的角度都精确到 0.01 弧度,叶片表面的纳米涂层在虚拟光线下呈现出虹彩般的干涉条纹,模拟出在太空中反射星光的效果。坐在前排的匈牙利教授兰德尔猛地挺直脊背,无名指上的婚戒在光线下折射出一道细线,恰好落在屏幕核反应堆的等离子体约束舱位置。那枚铂金戒指内侧刻着妻子的名字 “伊莲娜”,是三年前粒子对撞实验殉职前,她用最后一束高能粒子在金属上灼刻的纪念,此刻那些原子级的刻痕正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像她残留的最后一缕意识在跳动,每秒钟闪烁的频率与她生前的心跳一致。兰德尔的瞳孔在 0.3 秒内完成聚焦调整,虹膜边缘泛起淡红色 —— 这是他情绪波动时的生理特征,被米凡眼镜片后的动态捕捉系统精准记录,系统同时显示他的皮质醇水平正在缓慢上升,从 45nmol/L 升至 58nmol/L。
米凡的目光掠过会场右侧的生态缸,里面的太平洋荧光水母突然收缩伞盖,将伞缘的发光蛋白聚成一团蓝绿色光球。这是他特意放置的生物情绪指示器,当空间内肾上腺素浓度超过 42pg/mL 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公布反物质储存方案成功的那天,当时水母的发光强度达到了 680 流明。“核电池即将横空出世,米王 1 号航空母船的建造已完成 97.3%,” 他竖起食指,指尖温度比周围空气高出 0.3 摄氏度,指腹上七个茧点构成的北斗七星印记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常年握笔计算留下的勋章,每个茧点的硬度都相当于莫氏硬度 3.5 的方解石,其中代表北极星的茧点因常年按压已微微凹陷,“我要闭门梳理核电池的核心技术,这段时间,大家需做好两件事。” 他的皮鞋跟敲击地面的力度控制在 50 分贝,刚好能引起注意又不打断思考,声波在地面反射形成的驻波节点恰好落在每位科员的脚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一,每位特研科员需提交三篇论文,探讨如何在有限时空 —— 也就是重叠时空中引发斥力电性因微子时空裂变,” 米凡的声音陡然压低至 120 赫兹,这个频率能触发人类大脑的深度专注,与冥想时的脑电波频率相近,“即启动斥力电性因微子因几何象形结构等分而射力,且因物理能动结构射力而等分。通俗地说,在微观宇宙,怎样拨动第一推力的扳机?” 他的右手在空中划出一个三维的莫比乌斯环,指尖的激光发射器在空气中留下红色的光轨,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光轨的粗细变化模拟出因微子的能量波动。
三
会议室的静默突然有了质量,空气密度仿佛瞬间增加了 0.02kg/m3,让人产生轻微的压迫感,敏感的人甚至能感觉到耳膜的震动。伟泽面前的生态杯里,薄荷叶片停止旋转,水面浮起的细密气泡在杯壁形成等距排列的圆环 —— 这是声波共振引发的卡门涡街现象,每个圆环的间距恰好是声波波长的 1/4,约为 8.5 厘米。这些公式符号像一群穿着几何图案舞裙的精灵,在微观世界跳着复调舞蹈:几何等分是她们整齐的队列变换,射力则是裙摆扬起的角度,因等分产生的射力推动新的等分,如同巴赫赋格曲中的主题与对题相互追逐,每个动作的精度都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米凡能清晰感知到那些悬浮在空气中的疑惑,它们像亚马逊雨林的蓝喉蜂鸟,在每个人的颅腔里振翅,发出 500 赫兹的高频嗡鸣,与会议室的声学频率形成干扰,产生了 3 分贝的拍频。后排的安徒森突然用钢笔尾端敲击桌面,节奏恰好是普朗克常数的前六位小数(6.),这个挪威人总喜欢用物理常数表达情绪,上次反对米凡的黑洞模型时,他敲的是圆周率的前八位。
“还是让事实证明一切吧!” 米凡轻轻叹息,声波在空气中激起的涟漪让生态缸里的水母再次舒展身体,伞盖展开的直径比刚才增加了 1.2 厘米,边缘的触手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像在为这个决定投票。他的目光落在安徒森身上,这位曾因反对终极统一理论而与他在日内瓦实验室争执三天的学者,此刻正用钢笔在笔记本上画着莫比乌斯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笔记本封面上烫印着玻尔研究所的徽章,那是他的母校,也是量子力学的摇篮,封面上的咖啡渍形状意外地与他最新观测到的星系团吻合,误差不超过 2%。
“希望博士详细讲解核电池的研制原理!” 伟泽的声音带着澳大利亚东海岸特有的上扬尾音,他面前的生态杯自动倾斜 30 度,将温水推到他手边。杯壁突然亮起淡蓝色温度提示:37.5℃,恰好是他故乡凯恩斯的年均水温,这个功能是米凡根据每个人的家乡环境参数定制的,伟泽的家乡数据里还包括季风频率和海水盐度。伟泽的手指在触碰到杯壁时微微蜷缩 —— 这个防御性动作暴露了他的紧张,被米凡的微表情分析系统捕捉存档,系统同时标记出他的眨眼频率比基线快了 2 倍,从每分钟 18 次升至 36 次。他桌下的脚正无意识地打着节拍,那是童年时母亲唱的毛利族摇篮曲节奏,每小节的拍数恰好对应着氢原子的能级数量,从 n=1 到 n=7,循环往复。
四
米凡突然笑了,眼角的细纹像被风吹皱的湖面,每个褶皱里都藏着科研生涯的故事:在普林斯顿第一次推导成功超弦理论时的狂喜,在南极观测站连续工作 72 小时的疲惫,在病床上修改论文的执着。“你们都长着猪脑袋吗?” 这句话的音量精确控制在 65 分贝,既能表达情绪又不会造成惊吓,与他平时温和的语调形成鲜明对比,声波在空气中形成的冲击波让前排科员的头发微微颤动。
唏嘘声如被风吹动的麦浪从后排席卷至前排,安徒森手中的钢笔突然折断,蓝色墨水在笔记本上晕染成一个不规则的星系图案,像他毕生研究的暗物质分布模拟图,其中暗蓝色的区域恰好与最新的 WMAP 卫星观测数据吻合,暗物质的密度波动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兰德尔下意识按住太阳穴,那里植入的神经交互装置传来 0.5 毫安的微弱电流 —— 这是情绪波动超过安全阈值的警告,装置同时向他的副交感神经发送了安抚信号,让他的心率从 78 次 / 分钟逐渐降至 72 次 / 分钟。他注意到米凡左耳后的皮肤下,有一道极淡的青色血管呈闪电状分布,那是长期注射纳米修复液留下的痕迹,每道分支都对应着不同的神经系统修复区域,像一张微型的生命线路图,其中通往海马体的分支颜色略深,显示近期使用频率较高,这与米凡最近频繁回忆往事的状态相符。
米凡的下颌线绷紧一瞬,被空调气流吹乱的发丝反常地贴在脸颊,像被无形的手按出褶皱。三秒后,他舒展眉头莞尔一笑,嘴角上扬的角度精确到 15 度:“我只能告诉你们 —— 在有限的时空引发时空裂变,就像在肥皂泡上找到恰好能让它分裂成两个完美球体的那个触点,力道多一分则碎,少一分则滞。” 他的指尖在空中比划着肥皂泡分裂的轨迹,动作流畅得如同在操作无形的实验仪器,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随着讲解逐渐变化,模拟出不同力道下的裂变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空怎样裂变?” 兰德尔追问,指尖在桌面划出一道弧线,激活隐藏的全息键盘。那些悬浮的字母在他指缝间跳跃,像被捕捉的萤火虫,组成 “时空曲率”“量子纠缠” 等关键词,每个字母的亮度都随着他的心率变化,当心率超过 80 次 / 分钟时,字母会发出红色警示光。他的语速比平时快了 0.5 倍,额角的颞浅动脉搏动频率升至每分钟 82 次,显示出内心的急切。他的另一只手正攥着口袋里的药瓶,里面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 β 受体阻滞剂,自从妻子去世后,每次高强度讨论他都需要它来稳定心率,药瓶的标签上印着他妻子最喜欢的向日葵图案,那是用纳米级的金粒子印制的,在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五
“第一推力始于三种时空裂变,” 米凡的声音突然切换成腹语模式,让声波直接在听众胸腔产生共振,震得每个人的心脏都跟着微微震颤,“引力磁性时空裂变如同地球吸引月球,遵循着距离平方反比的忠诚;斥力电性时空裂变恰似同极磁铁相互排斥,带着势均力敌的骄傲;双万力双万能时空裂变则像阴阳鱼的相互转化 —— 这是物质无中生有的关键。各位!我的终极统一理论第三章第七节,难道只是用来当枕头的吗?” 他特意加重了 “枕头” 两个字的读音,带着一丝调侃,那一节的厚度恰好是 3.7 厘米,确实适合垫在头下,书脊处因长期翻阅已微微开裂,露出里面的锁线。
“研究了,所以才求教!” 兰德尔的语气带着北欧人特有的倔强,喉结滚动着咽下后半句 —— 那些理论像挪威峡湾的潮汐,每个公式都是旋转的涡流,让人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海湾。他面前的全息屏自动调出终极统一理论的核心公式,交错的符号在空气中微微颤动,仿佛在抗议被误解。米凡注意到公式里的希腊字母 “φ” 闪烁着红光,这是系统检测到理解偏差时的提示,这个符号代表着时空的弯曲系数,数值恰好等于他妻子的生日,也是兰德尔妻子生前最擅长的研究领域。
米凡的目光突然转向右侧第三列 —— 王侃侃正坐在那里,指尖以 3. 赫兹的频率敲击桌面,这个 π 的前六位小数节奏是他思考时的无意识习惯,与他大脑前额叶皮层的 α 波频率完全同步。米凡的前额叶皮层突然接收到一组清晰的神经电流信号:那些蓝色脉冲像受惊的沙丁鱼群,在灰质深海里剧烈穿梭,其中一道高频脉冲正勾勒出 “清除” 的神经语言,每个神经元的放电强度都超过了正常思考时的 3 倍,达到 8.7mV。视网膜上弹出的生理数据面板显示:王侃侃的心率从 62 次 / 分钟升至 78 次 / 分钟,肾上腺素分泌水平超出基准值 23%,右手无名指的皮肤电阻下降了 17%,这些都是说谎时的典型生理反应,与他上次提交错误数据时的生理特征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 3%。
一阵尖锐的刺痛像极细的冰锥刺入米凡的心脏,那是他植入的情感共鸣芯片传来的预警,芯片的灵敏度能捕捉到 0.1 微伏的情绪电位变化。七年前第一次见到王侃侃的画面突然闪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粒子物理实验室,这个 23 岁的年轻人站在黑板前推导引力子方程,阳光透过舷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像一幅立体的傅里叶变换图谱。那时王侃侃的眼睛亮得像两颗 O 型主序星,瞳孔里只有对物理公式的纯粹渴望,没有丝毫杂质。米凡还记得他第一次解开狄拉克方程时,兴奋地打翻了整杯咖啡,褐色的液体在公式手稿上漫延,像他们后来共同探索的未知领域,那些不规则的边缘恰好与暗能量的分布模型相似,误差率仅为 1.2%。
但米凡脸上依旧挂着亲昵的微笑,向前迈出一步,意大利手工定制皮鞋踩在复合地板上发出 440 赫兹的标准音 —— 那是音乐会 A 调的频率,也是他认为最能传递权威的声音,与交响乐的标准音完全一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由王侃侃博士主持终极七区的全面工作。他的指令等同于我的指令,他的签名具有与我同等的法律效力。” 他停顿 0.5 秒,让这句话在每个人的耳蜗里形成足够的记忆刻痕,“如果说我是打开多重宇宙之门的钥匙,那他就是能精准插入锁孔的那只手,他的指纹已经录入了所有核心实验室的权限系统,包括存放核电池蓝图的 C 区保险库。”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确保每个人都接收到了这个信息,视线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的时间精确控制在 0.8 秒,既不显得偏爱也不显得冷漠。
六
会议室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如糖浆,声速从 340m/s 降至 338m/s,湿度计显示数值正在缓慢上升,从 45% 升至 52%。没有人鼓掌,甚至没人转动脖颈。米凡能感知到投向王侃侃的目光 —— 它们像带着温度的红外探针,灼烧着那个年轻人的后颈,温度比周围环境高出 0.8℃。王侃侃放在桌下的手悄悄握紧,指甲嵌入掌心 0.5 毫米,这个力度恰好能通过疼痛保持清醒又不留下痕迹,他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像弯曲的金属钩,皮肤下的血管清晰可见,像地图上的河流。他的耳尖泛起的红晕正以每秒 2mm 的速度向耳廓蔓延,这是交感神经兴奋的典型表现,像他少年时第一次在国际物理奥赛获奖时的模样,当时也是这样从耳根红到脸颊,只是那时的红晕分布更均匀。
小主,
王侃侃的眼前突然闪过一幅全息图景:自己站在米王 1 号的舰桥上,脚下是旋转的仙女座星系三维投影,星系的悬臂正以每秒 300 公里的速度缓慢转动,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科学家们此刻都低着头,像朝拜君王的臣民。这个念头像岩浆般灼烧着他的下丘脑,让他手心瞬间沁出 0.1 毫升冷汗,在智能手环上凝成细小的盐晶,手环的传感器立刻检测到并启动了烘干程序,微型加热片在 0.3 秒内将温度升至 38℃。手环突然震动起来,弹出一条三年前的旧信息 —— 是米凡在他生日时发的:“科学的殿堂不需要王座,只需要阶梯,而每个阶梯都刻着‘共享’二字。” 信息下方还附着一张照片,是两人在阿尔卑斯山脉观测站的合影,背景里的银河像一条璀璨的围巾,那时王侃侃的笑容里还没有现在的复杂情绪,眼角的细纹也比现在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