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建立反馈,及时改进

现场顿时议论纷纷,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抱怨声此起彼伏。负责场景布置的老吴坐不住了,他的草帽还滴着水,急得直拍大腿:“同志们,1982 年的冰柜是稀罕物件,咱们找了三个省才淘到两台,正在运输路上!粉笔是按古法制作的,确实需要磨合……”

“磨合?我孩子的学习能等吗?” 一位戴眼镜的爸爸冷笑着打断,“要我说,这反馈就是走个过场,根本没人真把我们的话当回事!” 这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

李思成静静地听完,站起身来。他的中山装被雨水洇湿,却依旧笔挺,眼神扫过全场:“各位的意见,就是我们改进的方向。粉笔问题,今晚就联系老匠人调整配方;冰柜明天一早到货,保证孩子们吃上‘82 年的冰棍’。”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角落里低头玩手指的小宇身上,“我承诺,所有反馈都会有回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线下座谈会的场地选在乡镇小学礼堂,这里摆放着特意收集来的老式长条木凳和方桌。会前,张明远骑着二八自行车挨家挨户通知,车筐里装满了手绘的邀请函,上面画着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和飘扬的红旗。座谈会当天,礼堂门口挂着 “畅所欲言,共建穿越乡镇” 的横幅,两侧摆放着写有 “您的声音至关重要” 的展板。为鼓励大家积极发言,现场准备了老式铁皮盒装的水果糖和玻璃瓶装汽水。当家长和孩子们走进礼堂,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参与氛围。

除了线上问卷和线下座谈会,团队还在乡镇的各个角落设置了复古风格的意见信箱。这些信箱由老吴手工打造,外观仿照 80 年代的绿色邮筒,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 “时光信箱” 四个字。每天傍晚,都有专人戴着白手套,庄重地打开信箱收取信件。有一次,小宇在信箱里投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自己对 “生产队记工分” 环节的改进想法。第二天,他就收到了李思成亲笔写的回信,信中不仅肯定了他的创意,还邀请他参与新环节的设计,这让小宇兴奋得整晚都没睡好。

此外,团队成员还会进行定向访谈。苏明戴着金丝眼镜,拿着笔记本,穿梭在乡镇的大街小巷。他会在树荫下与乘凉的家长聊天,询问他们对孩子住宿环境的看法;也会蹲在操场上,和玩耍的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感受。有一回,他在和一群孩子玩弹珠时,得知大家希望增加更多 80 年代的游戏项目,于是很快就组织人员在乡镇广场设置了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等游戏区域。

然而,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当团队准备按照家长建议调整生活场景时,历史专家团队内部却产生了分歧。白发苍苍的张教授拍着泛黄的老照片,声音洪亮:“1982 年的乡镇,家家户户都有腌菜缸,必须补上!”

“胡闹!” 年轻的王博士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尖锐,“我们调研过,只有部分农村家庭有腌菜缸,盲目添加会破坏场景的普遍性!”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都快溅到对方脸上。

就在这时,朵朵一瘸一拐地走到台前,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老师们,我和小伙伴去走访了镇里的‘老人家’(工作人员假扮),他们说,村口老王家确实有腌菜缸,还会分给邻居吃。” 她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腌菜缸和笑脸,“或许可以做成互动环节,让大家体验腌菜?”

张教授的胡子抖了抖,突然哈哈大笑:“好!就按孩子说的办!” 王博士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气氛瞬间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