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魔门扎根

“这招高!”祝玉妍眼睛一亮,“让他们从根上服软。”

送走祝玉妍,婠婠端来一盆刚摘的樱桃,是扶桑新结的果子,酸甜可口。赵康拿起一颗,递到她嘴边:“尝尝。”婠婠愣了愣,张嘴接住,果汁溅在嘴角,像抹了点胭脂。

她突然问:“先生,您为什么对我们魔门这么好?”

赵康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沉默了片刻,说:“因为你们……还有救。”

其实他没说出口的是,看着魔门六道在扶桑开荒、挖矿、建立秩序,看着难民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他觉得像在修补一件破碎的瓷器——不是为了复原,是为了让碎片有新的用处。

转眼又是三年。扶桑的据点已成规模,城墙环绕,街道整齐,中原的瓦屋与倭人的木屋错落有致。金矿的产量稳定,足够支撑据点的开销;稻田连成片,每年能有余粮运回中原;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声,竟比在中原时更清亮。

石之轩的茶馆成了文化交流中心,倭人贵族趋之若鹜,以能喝到他泡的茶为荣;欧阳希夷的火器营扩了规模,雇了不少倭人铁匠,说要“让他们见识中原的厉害”;许开山的药圃出了名,他研制的药膏治好了倭人国王的顽疾,得了块“神医”的牌匾。

赵康的石屋成了中原与扶桑的联络枢纽,商船往来不断,运去丝绸、茶叶,运来金砂、药材。婠婠成了半个管事,能熟练地核对货单,能用倭语和商人打招呼,甚至敢在赵康算错账时指出:“先生,这笔运费多记了二两银子。”

赵康会抬头看她,眼神里带着点笑意:“知道了,小管家。”

有次,商船带来个消息:倭人有个部落不服管教,抢了矿场的粮食,被祝玉妍带人平了,首领被挂在城墙上示众。“夫人说,这是杀鸡儆猴,”送信的弟子说,“让先生放心,扶桑的秩序,我们守得住。”

赵康听完,没说话,只是让婠婠多备了些伤药,让下艘船带去。他知道,祝玉妍的狠劲,终究是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这年冬天,中原下了场大雪,压塌了不少破旧的房屋。赵康打开库房,把扶桑运来的金锭兑成粮食,分给附近的灾民。有个汉子捧着粮袋,跪在雪地里磕头:“先生救了我们全家啊!”

赵康看着漫天飞雪,想起扶桑的冬天,那里不常下雪,却有温暖的洋流。他想,那些在扶桑的难民,此刻大概正围着炭火吃饭,孩子们在屋外追跑,不会像中原这般,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婠婠端来碗姜汤,递给他:“先生,喝点暖暖身子。”她的手不小心碰到他的,像触电般缩回去,脸却红了。

赵康接过碗,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淌到心底。他忽然觉得,把魔门六道赶到扶桑,或许是他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既没让他们在中原添乱,又让他们在蛮荒里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至于他自己,守着这间石屋,看着商船来来往往,听着婠婠偶尔的碎碎念,看着账本上不断增加的金锭数目,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挺好。

窗外的雪还在下,石屋的灯光透过窗纸,在雪地上投下一团温暖的光晕,像在说:这世间的事,未必都要圆满,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便是最好的结局。而海东的那片土地上,魔门的烟火正旺,与中原的烽火遥遥相对,一个在拓荒,一个在厮杀,却都在时光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