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春天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

所有安保人员脸色大变,猛地冲向大门。

就在他们冲出大厅的一刹那,一阵低沉的蜂鸣声从头顶掠过。

陈默的无人机如同一只黑色的雨燕,精准地出现在台阶上空。

机腹下的装置打开,成千上万张卡片如一场突兀的飞雪,无声却有力地席卷而下。

赵子轩的镜头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刻:白色的纸片在晨光中翻飞,与台阶上的白色悼文、静坐者的白色素衣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充满悲怆与反抗的画面。

一张纸片被风吹着,打着旋,飘进了档案馆的内部庭院,不偏不倚地贴在了一面巨大的宣传海报上。

海报上赫然写着一行大字:“历史净化工程成果展”。

纸片上的文字细小却清晰:“当坟头的土,成了权力的封印。”

工作人员慌忙跑出来清理,他们拿着水管冲,拿着扫帚扫,却惊恐地发现,这些卡片是用特殊的防水油墨印刷在一种高分子合成纸上的,撕不破,冲不掉,像一个个顽固的烙印,死死地贴在地面和墙壁上。

县网信办的值班室里,年轻的小林正盯着监控墙上骤然增多的画面。

他看到了档案馆门口的骚动,看到了无人机和漫天飞舞的纸片。

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按照规定,他应该立刻上报,并启动最高级别的关键词屏蔽。

但他犹豫了。

他想起了几天前林枫发给他的那篇文章,想起了自己那位同样“因公殉职”却得不到公正说法的叔叔。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他没有选择屏蔽,而是将“档案馆”、“清明”、“白色悼念”等所有相关关键词,全部设置为“临时豁免”。

随后,他在工作日志里冷静地备注道:“今日清明,多地出现自发性民俗悼念活动,场面可控,群众情绪稳定,建议舆论引导以宽容为主,体现人文关怀。”

当天下午,档案馆门前的一切都被强力清除,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参与静坐的志愿者陆续被带走约谈,但都守口如瓶,只说是在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

然而,看不见的涟漪已经扩散开来。

第二天,县一中的一堂语文课上,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没有讲解课文,而是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缓缓读了一篇匿名的学生作文。

作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昨天去给我奶奶扫墓,路过档案馆门口,看到一群人在念一首很长很长的诗。我听不清他们念的每一个字,但我看见,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那些字在发光……”

林枫看到这张被转发了无数次的作文截图时,正在404寝室里呼哧呼哧地吃着泡面。

那股熟悉的、廉价的香味让他紧绷了一天多的神经稍微放松下来。

他抬起头,看向阳台。

那台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式录音机,正被陈默设置成自动接收特定频率的信号。

此刻,磁带正缓缓转动,小慧清脆而沉稳的声音从里面轻轻响起,那是她在各个角落收集到的民间回响:“今天风很大,我看到一个环卫工阿姨,默默把一张吹到角落的卡片捡起来,叠好,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还有人坚持站着,没让那些纸飞走。”

林枫放下筷子,走到录音机旁,按下了录制键。

他对着小小的麦克风,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声说:“记下来,春天,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

话音刚落,他放在桌上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不是群里的消息,而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内容极其简短。

“你点燃了火。今晚亥时,城南旧仓库,来谈谈怎么让它烧得更旺。”

发信人没有署名,只有一个代号。

“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