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种子生根,善意本土化破局

全球公益联盟总部的星穹会议室里,“善意种子计划”全球推进地图上,2000个闪烁的绿色光点如同散落的星辰,覆盖了六大洲的各个角落。陆栀念指尖轻点非洲中部的一片区域,屏幕立刻放大,露出布隆迪共和国的公益教育基地实景——白色的教学楼前,孩子们围着栀子花图案的雕塑嬉笑,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背景中,沈慕言团队研发的简化版公益终端正实时同步教学资源。

“‘善意种子计划’落地三个月,全球已有120万青少年通过公益教育基地系统学习公益理念,其中30万学生参与了‘本地公益实践’项目。”江辰调出最新数据报告,语气难掩兴奋,“但布隆迪、尼日尔等5个非洲国家反馈,公益终端的使用率不足30%,部分学校甚至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

苏婉补充道:“我联合当地公益组织调研后发现,核心问题是‘水土不服’。终端里的公益案例多是欧美和亚洲的,与当地生活场景脱节;操作界面虽然简化,但语言翻译不够精准,还有部分功能不符合当地的教学模式。更关键的是,有地方势力暗中阻挠,说公益教育是‘文化入侵’,煽动家长不让孩子参与。”

陆栀念的目光落在布隆迪基地的实时画面上,一个小女孩正好奇地触摸终端屏幕,却被身边的大人拉走。她眉头微蹙:“公益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要扎根当地土壤。之前我们太专注于技术普惠和体系搭建,忽略了本土化适配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让当地民众真正认同、参与,‘善意种子’就无法生根发芽。”

沈慕言点头附和:“技术层面可以快速调整,我们可以联合当地语言学家优化翻译,增加本土化公益案例模块。但地方势力的阻挠是关键,他们背后很可能有之前光明会残余的影子——布隆迪的地方领袖卡隆加,十年前曾接受过光明会的资金支持,一直对全球公益联盟抱有敌意。”

“那就从布隆迪突破。”陆栀念站起身,眼神坚定,“我带苏婉和江辰去布隆迪实地调研,解决本土化适配和地方阻力问题;沈慕言留在总部,带领技术团队优化终端系统,同步开发‘本地公益定制模块’;魏然协调当地警方和国际公益组织,保障我们的安全,同时暗中调查卡隆加与光明会残余的关联。”

三天后,陆栀念一行抵达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再转乘越野车前往中部的穆因加省公益教育基地。车窗外,成片的咖啡园和玉米地交替出现,沿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村民,不少孩子光着脚追着车子跑,眼神里满是好奇。

基地负责人姆巴利早已在门口等候,他黝黑的脸上带着焦虑:“陆理事长,你们可来了。卡隆加首领昨天还带人来基地施压,说如果再继续‘灌输外来理念’,就要强制关闭基地。”

走进基地,教学楼虽然崭新,但教室里的公益终端大多蒙着薄尘。陆栀念随手打开一台,屏幕上弹出的是中国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案例,下面的基隆迪语翻译生硬,甚至有多处歧义。她转头对江辰说:“你带着青少年团队的志愿者,立刻和当地老师沟通,收集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公益案例方向——比如当地的水资源保护、粮食增产、儿童教育支持等,这些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江辰立刻应声,带着几位会说基隆迪语的志愿者走进教室。苏婉则拿出提前准备的调查问卷,开始走访周边村民:“我们想知道,你们希望孩子通过公益教育学到什么?你们心中的公益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走访并不顺利。大多数村民要么闭口不谈,要么眼神躲闪,显然是受到了卡隆加的影响。一位老人犹豫着说:“卡隆加首领说,你们是来抢我们土地、改变我们信仰的。我们不敢和你们走太近。”

陆栀念没有气馁,她让姆巴利带路,亲自前往卡隆加的住所——一座位于山顶的传统庄园。卡隆加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穿着华丽的传统长袍,见到陆栀念时,脸上没有丝毫热情:“陆理事长,我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不需要外来的公益教育,请你们离开穆因加省。”

“卡隆加首领,我们不是来改变你们的。”陆栀念平静地说,“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帮助身边的人。比如,如何利用简单的技术收集雨水,解决干旱时的灌溉问题;如何识别过期食品,避免食物中毒;如何团结互助,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这些,难道不是你们需要的吗?”

卡隆加冷笑一声:“说得好听,谁知道你们的终端里藏着什么?光明会当年也是这样说的,最后还不是想控制我们的资源?”

“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陆栀念拿出平板,打开“公益溯源”功能,“所有公益教育基地的资金、设备、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实时查询,你们可以选举村民代表,全程监督基地的运营。终端系统我们也会交给当地团队管理,你们想加什么内容、减什么内容,都由你们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顿了顿,拿出一份文件:“我们还计划和当地合作,启动‘穆因加省水资源公益项目’,利用公益资金修建小型水库和灌溉渠道,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同时培训当地的‘公益技术官’,让他们掌握终端的维护和使用,带动更多人就业。这些项目的收益,全部用于当地的发展,全球公益联盟分文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