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透过市一中教学楼高大的玻璃窗,在走廊上投下长长的、安静的光斑。平日里的喧闹嬉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重的寂静,只能隐约听到各个教室里传来的、整齐划一的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期中考试,这座悬在初一新生头顶近半学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沉沉落下。
初一(一)班的教室里,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五十二张年轻的脸庞上,表情各异,却都透着前所未有的专注与紧张。李老师缓步走在课桌间的过道里,目光温和却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伏案疾书的学生。
陈遇坐在第三排中间,神情是全班少有的平静。他检查了一遍准考证号和姓名,然后才沉下心来,目光落在卷面上。语文试卷的油墨清香淡淡传来,勾起的却是他前世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记忆。那些深植于灵魂深处的应试本能,在这一刻悄然苏醒。
他的笔尖稳健,落在方格纸上,发出极有规律的轻响。阅读理解,古文翻译,诗词默写……这些对同龄人来说可能还需苦思冥想的题目,于他而言更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复习”。但他并未掉以轻心,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每一道题都审得仔仔细细。重活一世的优势不在于可以轻视努力,而在于更懂得如何高效、精准地努力。
余光里,他瞥见旁边的莉莉。她微微蹙着眉,小巧的鼻尖沁出细密的汗珠,握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当做到一道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赏析题时,她的笔尖停顿了,无意识地轻轻咬着下唇。
陈遇的心念微动。考前最后复习时,他们曾讨论过这篇,他提到过鲁迅文中“乐园”与“牢笼”的象征对比。他无法提示,只能希望她此刻能想起来。
仿佛心有灵犀,莉莉的眉头忽然舒展,眼中闪过恍然的光,立刻低头奋笔疾书起来。陈遇嘴角微不可察地弯了一下,也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试卷。
第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教室里顿时爆发出各种声音——长长的出气声,懊恼的低呼,还有迫不及待的讨论。
“完了!‘焜黄华叶衰’的‘焜’字我好像写错了!”
“阅读理解第三题到底选B还是C啊?”
“作文!我写偏题了吗?我写的是我奶奶的百草园……”
莉莉转过身,迫不及待地小声问陈遇:“那道赏析题,你是不是说过‘乐园’和‘牢笼’的对比?”
陈遇点点头:“嗯,点出这个,分析层次就深了。”
莉莉顿时拍拍胸口,长舒一口气:“太好了!我最后想起来了!不然肯定扣分!”
接下来的数学考试,则彻底展现了班级里的众生相。
数学是许多学生的“噩梦”,尤其是初一的难度陡然提升,更是让不少人头皮发麻。试卷一发下来,教室里就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