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砺剑待时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1187 字 14天前

1997年8月的一个闷热午后,红星水库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光芒。仓库改造的实验室里,气氛却比窗外的天气更加凝重。

还是不行。孙宇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预氧化阶段的温度曲线始终在±3℃波动,达不到±0.5℃的工艺要求。

张伟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我已经尝试了PID控制、模糊控制所有已知算法。但碳化过程中的非线性变化太复杂,我们的数学基础不够。

王小虎泄气地扔下手中的试样:这已经是第49次失败了!每次都是在这个环节出问题。

陈遇沉默地注视着断裂的碳纤维试样,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想起前世的自己,那个沉迷高端钓具却从不深究技术的钓鱼佬。如今真正接触材料科学,才明白其中的深不可测。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规划方向。陈遇谨慎地开口,避免透露任何重生的认知。

仓库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老旧吊扇吱呀作响。

你说什么?王小虎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我们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继续研究的机会!

陈遇拿起一根断裂的试样:大家还记得吗?我们最初的目标是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碳纤维。但这几个月让我明白,有些战斗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他指着实验记录:国外碳纤维研究都建立在深厚的数理基础上。我们连高等数学都没系统学过,很多原理都是一知半解。

莉莉轻声接话:陈遇说得对。我查资料时发现,光是碳纤维涉及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就需要大学级别的数理基础。

孙宇推推眼镜:确实。我现在用的数学模型都很初级,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系统。

张伟也点头:我的编程也是自学的野路子,缺乏系统性。

就在这时,仓库门被推开,刘教授带着一沓资料走进来:听说你们遇到困难了?

了解情况后,老教授欣慰地笑了:孩子们,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很可贵。科学研究最难的往往不是前进,而是知道何时该积蓄力量。

他展开带来的资料:中科院材料所专家看了你们的数据,认为方向是对的,但需要更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建议你们先打好基础。

那个夜晚,团队在红星水库边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也照亮了年轻人认真的面庞。

我决定报考清华大学材料系,孙宇第一个开口,我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为碳纤维研究打好基础。

张伟接着说:我去北航学自动控制。温控系统是碳纤维生产的关键,我需要专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