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新一代材料攻坚?极限突破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3337 字 13天前

“伟哥,”陈遇又看向张伟,“密切关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日利等竞争对手,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动向和专利布局。”

张伟微微颔首:“明白。”

“好!”陈遇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灼灼地扫过众人,“那就这么定了!‘虎煌5.0’,代号‘极限突破’,正式立项!让我们再打一场硬仗!”

战略既定,研发中心的灯火,再次进入了彻夜长明的状态。攻坚小组迅速组建,以孙宇、李文博为核心,吴教授坐镇,抽调了研发中心在材料合成、界面化学、纳米技术领域的精锐力量,几乎是以007的节奏扑在了“生物质-无机复合”这个硬骨头上。

最初的几个月,进展极其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配比的失败样品,电镜照片上清晰显示着纳米粒子团聚形成的丑陋“肿瘤”,力学性能测试数据曲线难看地波动,甚至不如纯粹的“虎煌4.0”基材。

frustration(挫败感)如同阴云,笼罩在攻坚小组每个人的心头。

“不行!又团聚了!这个表面改性剂根本没用!”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看着离心管底部沉淀的纳米颗粒,满脸沮丧。

李文博盯着电脑屏幕上模拟失败的分子动力学数据,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调整参数,重新计算。

孙宇更是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下的乌青越来越重,白大褂上甚至不小心沾上了洗不掉的催化剂污渍。他一遍遍翻阅着国内外最新的文献,与吴教授反复讨论,尝试各种冷门的表面处理工艺和复合方法,但效果寥寥。

就连一向乐观的吴教授,眉宇间也多了几分凝重,他常常对着电镜照片一看就是半天,嘴里喃喃自语:“到底差在哪里……界面,界面……”

这天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孙宇、李文博和另外两个骨干。空气中弥漫着疲惫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绝望。

“孙哥,李哥,咱们……是不是方向错了?”一个年轻骨干忍不住小声问道,声音带着沙哑。

孙宇猛地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因为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却异常锐利:“方向没错!是方法!我们一定还有什么关键点没想到!”他用力揉了揉太阳穴,“不能闭门造车了!文博,我记得青海基地那边,上个月新投产的那套‘高精度多靶位磁控溅射设备’,原本是用于后续高端导环镀层的,对不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文博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你的意思是……利用物理气相沉积的原理,尝试对纳米粒子进行‘梯度包覆’?”

“对!”孙宇猛地一拍桌子,震得上面的烧杯都跳了一下,“我们之前的思路都是化学改性,为什么不能试试物理方法?用极薄的、与生物质前驱体相容性好的过渡层材料,先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一层‘缓冲层’,再与生物质复合!这个‘缓冲层’的成分和厚度,需要精确控制,形成梯度变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界面应力,促进相容!”

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走!去青海!”孙宇当机立断,甚至连夜给陈遇发了消息。陈遇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准!速办!”

第二天,孙宇和李文博便带着核心团队和关键设备,直接飞赴青海基地。接下来的三个月,他们几乎与世隔绝,扎根在了高原之上。

青海基地,位于广袤的高原之上,空气稀薄,阳光炽烈。新建成的现代化厂房与远处的雪山戈壁形成奇特对比。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基地负责人和工人们的全力支持。

攻坚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梯度包覆”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如同在微观世界绣花。靶材的选择、溅射功率、气氛控制、包覆厚度……每一个参数都需要成千上万次的调试和验证。

车间里,机器日夜轰鸣,溅射设备发出幽幽的蓝光。孙宇和李文博穿着厚重的防尘服,和工人们一起守在设备前,紧盯屏幕上跳跃的数据,调整着一个个旋钮。高原反应、水土不服、长期熬夜……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限考验。

“老孙,你看这个参数组合,包覆层的均匀性好像好了一点!”李文博指着屏幕上新出炉的电镜图,声音带着兴奋的颤抖。

孙宇凑过去,仔细分辨着那细微的改善,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终于有了一丝光亮:“有门儿!但还是不够!继续优化溅射角度!老李,你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把工作气压再降低千分之五个点,会不会改善粒子流分布?”

“我试试!”李文博立刻回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工人们也被他们的拼劲感染,主动加班加点,保障设备运行,协助进行繁重的样品制备和初步测试。食堂大师傅变着法子给他们做合口的饭菜,知道他们熬夜,还特意准备了夜宵和浓茶。

期间,陈遇通过视频连线密切关注进展,每次都是鼓励和支持,从未给过压力。林莉则确保了资金和物资的绝对充足,让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