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供应链升级?全球协同生产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3551 字 12天前

深秋的青海,天高云淡,阳光带着高原特有的炽烈与纯净,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在这片看似荒凉却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土地上,一片崭新的、充满现代工业美学的厂房群拔地而起,与远方的雪山交相辉映——这里,便是“旭遇”斥巨资打造的青海高纯度石墨材料生产基地。

今天,是基地一期工程全面投产暨首批高纯度石墨原料正式下线的日子。

基地中央的控制室内,窗明几净,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各种复杂的工艺参数和数据流。陈遇穿着一身合体的藏蓝色工装,肩线挺拔,袖口随意挽至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最前面,而是静静地站在控制室后方,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屏幕上那条代表原料纯度的曲线最终稳稳地定格在预设的峰值,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身边,站着同样穿着工装的林莉。她今天将长发利落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的脖颈和优雅的线条,一身剪裁精良的女士工装衬得她干练而不失柔美。她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最新的财务成本核算数据,眼角眉梢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遇哥,莉莉姐,”基地负责人,一位被高原阳光晒得面色黝黑、眼神却格外明亮的中年工程师,激动地转过身,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首批高纯度石墨原料,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纯度稳定在99.95%以上,远超设计要求!而且……而且根据初步核算,综合生产成本,比我们之前外购的同类原料,降低了整整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四十!”林莉闻言,忍不住轻声重复了一遍,她抬头看向陈遇,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陈遇,这意味着,我们‘虎煌’系列的核心原料成本将大幅下降,不仅‘启梦’系列的利润空间更加稳固,就连‘虎煌5.0’未来的定价和市场竞争策略,都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陈遇重重地点了点头,伸手轻轻拍了拍林莉的手臂,感受着她因为激动而微微的颤抖。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澎湃,对基地负责人沉声道:“辛苦了!告诉所有参与基地建设和生产的同志们,他们为‘旭遇’立下了汗马功劳!稳定产能,保证质量,后续的二期规划要立刻跟上!”

“是!陈总!”负责人挺直腰板,声音洪亮。

就在这时,控制室的门被推开,风尘仆仆的王小虎和孙宇大步走了进来。王小虎依旧是他那标志性的深蓝色工装,壮硕的身躯仿佛能把门框塞满,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却如同发现猎物的猛虎,兴奋异常。孙宇则穿着浅灰色的研发中心工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锐利,手里还拿着一个密封的样品袋。

“遇哥!莉莉!”王小虎人未到,声先至,瓮声瓮气地嚷嚷开了,“俺和老孙从江浙那边盯着最后一批配件升级生产线调试完,直接就飞过来了!紧赶慢赶,总算没错过这大喜日子!”他走到陈遇面前,用力拍了拍胸脯,“江浙那边咱们的核心供应商,导环、轮座这些关键配件,按照老孙他们优化的新工艺,产能整体提升了百分之五十!良品率还更高了!现在咱们的供应链,那可是鸟枪换炮,底气足得很!”

孙宇推了推眼镜,将手中的样品袋递给陈遇,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兴奋:“遇哥,这是利用青海基地首批石墨原料,结合我们优化后的工艺试制的新型碳布样品。初步数据显示,其模量和韧性又有了一定提升,关键是稳定性极佳。成本优势加上性能微升,‘虎煌5.0’的竞争力,我现在非常有信心。”

陈遇接过样品袋,对着光仔细看了看那泛着深邃光泽的碳纤维布,指尖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更强力量。他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最亲密的战友:“好!太好了!青海原料基地投产,江浙配件供应链升级,这是我们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有了稳定、优质、低成本的供应链,我们才有底气去迎接更大的市场,更激烈的竞争!”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而坚定:“但这还不够。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和品牌的竞争,更是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的竞争。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得更远。”

几天后,“旭遇”总部顶层会议室。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核心管理层济济一堂。陈遇坐在主位,身穿一件简单的深灰色 polo 衫,气质沉稳。林莉坐在他左手边,一身藕荷色职业套装,优雅干练。右手边是王小虎,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工装,坐姿如同铁塔。孙宇、李文博、张伟、周凯依次排开,连远在欧洲的毛蛋和负责北美事务的负责人也通过高清视频连线接入。

“各位,”陈遇开门见山,声音清晰有力,“今天召集大家,是要宣布并启动我们下一个战略级项目——‘全球供应链协同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凝神倾听。

“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但成本压力和市场响应速度,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陈遇目光扫过众人,“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组装环节,严重侵蚀了我们的利润,也限制了我们在价格敏感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经过前期周密调研和风险评估,集团决定,在东南亚设立我们首个海外组装工厂!”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海外设厂,这意味着管理的复杂度和风险都将成倍增加。

王小虎首先皱起了眉头,瓮声瓮气地问:“遇哥,去东南亚设厂?那边的工人技术能行吗?质量能不能保证?可别坏了咱们‘旭遇’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口碑!”他最关心的,始终是产品质量这条生命线。

视频里的毛蛋也插话进来,语气带着担忧:“遇仔,东南亚那边情况复杂,政策、文化、工会……乱七八糟的事情多得很!别到时候成本没降下来,惹一身骚!”

陈遇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些疑问,他沉稳地点点头:“虎子的担心,毛蛋哥的顾虑,都很现实。所以,我们这次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协同生产’。”他加重了“协同”二字。

“第一,定位清晰。”陈遇解释道,“东南亚工厂只负责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的最终组装环节,以及部分面向当地及周边市场的低端钓竿生产。所有核心部件,包括青海基地的石墨原料、江浙供应商的导环轮座、以及总部研发的新型碳布和饵料,全部从国内发货,确保核心技术不流失,品质标准不降低。”

孙宇推了推眼镜,接口道:“技术上,我们会设计标准化的组装流程和傻瓜式的质检工具,确保即使当地工人经验不足,也能按照我们的标准完成作业。关键工艺参数和质检标准,由总部远程监控。”

李文博补充:“我们会定期派遣总部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前往指导培训,同时也会选拔当地的优秀员工来总部交流学习。”

林莉接着财务角度说道:“综合测算,即使算上物流和管理成本,东南亚工厂的组装成本也能比国内下降约百分之二十五,这能显着提升我们产品在东南亚本土、以及通过那里中转出口到其他新兴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可以规避部分地区的贸易壁垒。”

张伟在角落冷静地开口:“信息安全和管理流程我会亲自带队部署,确保内外网数据隔离和远程管理的安全可靠。”

周凯摩拳擦掌:“宣传上我们可以主打‘本地化生产,服务本地市场’,减少‘外来者’的印象,同时强调我们全球统一的环保标准和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