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国家赛备战?碎片监控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4033 字 3天前

“杨大校。”

“情况怎么样?”杨振军一边大步流星地朝着岛内一处隐蔽性极佳、与岩石融为一体的监测站走去,一边问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长期发号施令所形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根据旭遇方面根据‘星煌’项目需求反哺优化后的高模量碳纤维技术,我们成功制造并部署了第三代高灵敏度、低自噪水下声呐阵列。”为首的技术负责人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目前已经完成了对目标区域半径五海里的全覆盖、多层次监控。‘收藏家’那边近期很安静,监测范围内没有异常船只或水下活动靠近碎片疑似沉没区域。”

他们走进监测站,内部温度恒定,光线柔和,布满了各种闪烁着指示灯的大型屏幕和高精度设备,低声运行的机器发出稳定而轻微的嗡嗡声。主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海底三维地形建模图和不断刷新的声学频谱数据流。

“碎片的能量波动呢?”杨振军停在主屏幕前,目光如炬地盯着那些跳动的曲线和数字。

“有规律,但非常微弱,像是……某种深度休眠状态下的低频脉冲,或者说,是它自身能量场维持基本稳定的一种周期性‘呼吸’。”技术人员切换画面,一条近乎平直的波形图上,每隔固定时间,会出现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周期性凸起,“这是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数据记录,规律性非常强。综合分析,可以肯定,对方目前还没有找到激活或者有效干扰这块碎片的方法。或者说,他们可能甚至还没有精确定位到碎片的具体位置,我们的伪装和干扰措施起了作用。”

杨振军微微颔首,刚毅的脸上看不出喜怒。陈遇主导研发的、用于航天领域的“星煌”高模量碳纤维,其衍生出的高性能复合纤维材料在声学透波和结构稳定性上表现卓越,极大地提升了这批新型水下监听设备的灵敏度、隐蔽性和长期耐用性,这才使得对这块神秘碎片的长期、精确、隐蔽监控成为可能。

“不能掉以轻心。”杨振军沉声道,声音在安静的监测站内回荡,“‘收藏家’不是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他背后的势力能量巨大,耐心也极好。我们必须假设,他们迟早会找到这里,或者尝试用我们未知的手段进行探测。”

他拿起内部加密通讯器,接通了一个保密级别极高的频道:“我是杨振军。接旭遇陈总。”

短暂的等待后,陈遇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一丝高原地区通讯特有的、轻微的电流杂音,但依旧冷静、清晰:“杨大校,请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总,监控网络已按计划部署完毕,运行稳定。目标状态持续休眠,暂无被激活或有效探测迹象。”杨振军言简意赅,通报了核心情况。

电话那头,陈遇正看着队员们收拾装备,准备前往机场转场热带雨林。他走到一处更安静的岩石后面,低声道:“好消息。但被动监控终究不是万全之策,我们需要增加一些主动防御手段。”

“你的建议?”杨振军对于陈遇在技术整合与应用层面的敏锐度早已不意外。这个年轻人,不仅在钓鱼竞技和材料科学上天赋异禀,其战略思维和风险预判能力也常常让他这个老军工感到惊讶。

“可以用‘鱼叉’装置的谐振信号。”陈遇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稳定而清晰,“我记得‘星煌’项目初期,为了测试新材料在极端频率振动下的结构稳定性和疲劳寿命,航天部门联合声学所开发过一套大功率低频谐振发生装置,原型机代号是不是叫‘鱼叉’?”

杨振军眼神微动,闪过一丝赞赏:“不错。你的记忆很准确。但那套装置原型机功率不小,启动时动静很大。”

“我们不需要那么大功率,甚至不需要直接作用于碎片本身。”陈遇解释道,“只需要利用其核心技术,输出一种与碎片自身能量波动频率非常接近,但相位始终存在细微偏差的、极其微弱的定向谐振信号。就像……往一片平静的湖水里持续投入一颗颗几乎不产生涟漪的小石子。这种持续、微弱的外部干涉,不足以激活碎片,但可以巧妙地破坏其能量场自身的稳定性和纯净度,形成一个无形的‘干扰场’。这会极大地增加外界未知能量试图与其精准共鸣、进而激活或定位它的难度。相当于给这块碎片加了一把无形的、需要唯一且复杂‘钥匙’才能打开的‘密码锁’。”

杨振军沉思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陈遇这个想法非常大胆,跳出了常规的物理防护思路,巧妙地利用了能量场之间的相互干涉原理。它并非强硬的对抗,而是更高级别的“混淆”和“伪装”,既不会因能量过大而打草惊蛇甚至引发不可控后果,又能有效提升安全阈值。

“很巧妙的想法,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杨振军肯定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我会立刻协调‘星煌’项目组和声学所的技术专家,对‘鱼叉’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并针对你的方案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和模拟测试。如果确认有效且风险可控,就尽快部署。”

“辛苦了,杨大校。我这边国家赛备战结束后,会尽快返回公司,参与后续的技术讨论和方案细化。”

“好,预祝陈总在国家赛上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通讯结束。杨振军立刻对身边待命的技术团队负责人下达指令:“立刻调取‘鱼叉’谐振发生装置的所有技术档案和原型机测试数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技术论证小组,重点研究低功率、精准频率与相位控制的可行性。要快,保密级别提到最高!”

……

一周后,陈遇结束了在滇南为期十天的高强度极端环境适应性训练,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位于省城的家。高原的烈日和雨林的闷热在他脸上留下了更深的痕迹,但也锤炼得他目光更加锐利,精神愈发内敛。

推开家门,一股熟悉的家常菜香味——红烧排骨混合着莲藕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洗去了满身的疲惫。大儿子希希(陈继业)已经快七岁,正趴在客厅柔软的地毯上,全神贯注地拼装着一艘规模不小的乐高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已经初具雏形。看到爸爸回来,小家伙只是抬头飞快地喊了一声“爸爸”,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着兴奋,旋即又埋头到自己的“伟大工程”中去了,嘴里还念念有词:“……这里要装雷达……”

刚满三岁不久的二女儿安安(陈念安)则像只快乐的小蝴蝶,穿着粉色的公主裙,张开肉乎乎的手臂,迈着小短腿“哒哒哒”地扑过来,奶声奶气地喊着:“爸爸!爸爸回来啦!”陈遇心瞬间融化,弯腰一把将小女儿抱起,在她粉嫩光滑的小脸上连着亲了好几下,胡茬蹭得小姑娘咯咯直笑,小手乱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