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视野”的“意识营销”事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量子民主的体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三周,社会实验的重心从“如何运作”转向了“如何守护”。
系统的自洁
王明和技术保障局处于应对的第一线。他们没有采取粗暴的封禁手段,而是发起了一场公开的“协议漏洞狩猎”行动。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能力者乃至普通公民参与了进来,在量子网络中共同检视、辩论并修补规则的灰色地带。
“我们不是在制定铁律,”王明在公开频道解释,“而是在编织一张更有弹性、更能识别复杂意图的智能网络。”
最终,系统升级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意识影响透明度”。任何试图通过系统性手段影响公众意识的行为,其动机、手法和背后利益关联,都必须像食品成分表一样,在量子网络中清晰标注,由公民自行评判。这并非禁止影响,而是强制透明。
“静默者”的宪法
与此同时,关于“静默者”的讨论从社会层面上升到了根本法层面。法律学者、哲学家和公民代表在量子网络中展开了一场关于“连接权与断开权”的大辩论。
张振华受邀作为观察员参与。他聆听着激烈的意识交锋:
“断开连接是对集体责任的逃避!”
“没有个体的沉思空间,集体的智慧将沦为群体的喧嚣!”
“量子网络应是工具,而非枷锁!”
最终,通过全民公投,一项《数字人格权利法案》的基本原则以高票通过。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公民享有自主选择连接或断开量子网络的基本权利,此项权利不得被强制、歧视或暗示性剥夺。” “静默”从此不再是技术选项,而成了一项受保障的基本自由。
能力的“公益定价”
针对能力市场化的风险,经济委员会没有采取计划经济的管控模式,而是引入了“社会价值系数”的强化版。
通过量子民主投票,人们决定对服务于教育、基础医疗、弱势群体扶助等领域的核心能力服务,实施“公益定价”和“积分补贴”。同时,对纯商业性的、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分化的“奢侈能力服务”,征收高额的“平衡税”,税收直接注入公益能力基金。
“我们不是在否定市场,”一位经济学家在共识探索模式中强调,“而是在构建一个向善的市场激励结构。”
载体的定位
在这场边界守护战中,张振华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他利用自身作为原始载体的独特视角,在量子网络中扮演起了“边界巡护者”的角色。他不再试图引导河流的方向,而是专注于提醒大家注意河堤上可能存在的管涌和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