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的“论文流水线”计划,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校长办公室引爆。
钟振国等人还没从那份疯狂的激励政策中回过神来,这条指令已经通过校园内部系统,下达到了每一个新生的终端上。
一秒。
两秒。
三秒的死寂后,整个海科大,炸了。
“每月额外补贴十万?真的假的?!”
“一篇顶刊一千万!卧槽!我不是在做梦吧!”
“报名!现在!立刻!马上!谁也别拦着我!”
校园内网的报名通道,在开放的瞬间就被挤到崩溃。无数学生从宿舍、食堂、图书馆里冲出来,脸上带着狂热,目标只有一个——新科研楼。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术项目,这是一条通往财富和荣誉的金光大道。
经过紧急筛选,三百名在入学考核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组成了庞大的“211论文专项突击小组”,第一时间进驻了那栋被命名为“先知”的科研大楼。
与此同时,十几架飞机从海城机场起飞,飞往全国各地。
何睿和他的团队,带着一份份用最优渥条款拟定的短期雇佣合同,敲响了国内最顶尖几家科技期刊社的大门。
……
《尖端材料学》编辑部。
总编刘建国,从业三十年,一头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看着桌上那份来自“海城科技大学”的合同,表情有些古怪。
“短期辅导,两个月,薪酬……”他指着合同上的数字,问自己的副手,“我没看错吧?这后面的零是不是多打了一个?”
副手推了推眼镜,压低声音:“刘总编,没错。我核对三遍了,就是这个数,比您五年的工资加起来还高。”
刘建国靠在椅背上,发出一声轻笑。
“人傻,钱多。”
他做出评价。
“现在这些民办学校,为了评职称、要名气,什么歪门邪道都想得出来。以为写论文是请家教?找几个编辑去改改语法,就能上顶刊了?”
副手附和道:“可不是嘛,简直是天方夜谭。”
“去。”刘建国挥了挥手,“钱给的足,这个面子要给。你挑几个得力的人,跟我去一趟,就当是带薪休假了。看看这个冤大头,到底想玩什么花样。”
三天后,刘建国一行五人,走出了海城机场。
来接他们的是一排黑色的商务车,直接将他们送到了海科大门口。
当那栋通体由特种玻璃和钢结构建成的“先知”科研大楼出现在视野里时,刘建国脸上的轻松惬意,第一次出现了变化。
太新了。
太气派了。
甚至……太科幻了。
走进大楼,内部的景象更是让刘建国和他的团队呼吸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