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牛的改革是九品中正制。这玩意儿是为了取代汉朝的察举制——以前当官靠推荐,容易被世家大族垄断,曹丕就搞了个中正官,专门负责品评人才,分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品,按等级授官。这制度看似公平,其实是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既拉拢了士族,又加强了皇权,可谓一箭双雕。
在军事上,曹丕也不算弱。他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击退了鲜卑的入侵,还三次南征孙权。虽然没打赢,但也震慑了东吴,保住了曹魏的基本盘。《三国志》记载他遂兴师伐吴,至广陵,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场面相当壮观,就是没敢真渡江——毕竟孙权也不是吃素的。
他还特别重视文化。曹操虽然也爱写诗,但更多是业余爱好,曹丕却把文学当成正经事。他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着,里面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组织人编纂典籍,整理图书,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做了不少贡献。
不过曹丕也有个大毛病:小心眼。他当了皇帝后,对曹植还是不放心,虽然没杀,但天天派人监视,还把他贬来贬去,曹植最后就在郁闷中去世了。还有那个帮助他夺嫡的吴质,后来也被曹丕疏远——大概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帝王通病吧。
黄初七年,曹丕在洛阳去世,年仅四十岁。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匆忙的赶路——前半生跟弟弟们争继承权,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又忙着巩固权力、南征北战,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匆匆落幕了。
后世提到曹魏,总先想到曹操的本色,或者曹植的才高八斗,曹丕反而成了背景板。有人骂他篡位,有人笑他不如弟弟有才,就连《三国志》作者陈寿,也只是说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评价不算特别高。
但平心而论,曹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他结束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曹魏政权,稳定了北方局势;他的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选官制度;他的文学成就,在三国时代也是顶尖水平。如果没有他,曹操打下的江山可能早就分崩离析,三国的历史恐怕要改写。
就像现在的星二代,总被拿来跟父母比较,但曹丕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我不仅是曹操的儿子,我更是曹丕。
最后用曹丕自己的诗结尾吧: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这位被历史忽略的魏文帝,其实早就看透了自己的命运——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留下一个复杂的背影。
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