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关注民生,知道老百姓最苦的是“赋税太重”。1330年,他下令减免江浙、湖广等地的赋税,还开放粮仓救济灾民。《元史》记载,这一年“赈粮凡数十万石”,相当于给“底层员工”涨了福利,稳定了“公司基层”。
不过,他也有“职场短板”——太依赖燕帖木儿。燕帖木儿仗着自己有拥立之功,越来越嚣张,不仅霸占朝政,还娶了泰定帝的皇后和公主,简直把皇宫当成了自己家。图帖睦尔虽然知道燕帖木儿“越界”,可一来自己的皇位靠他支持,二来也不想再引发权力斗争,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妥协”,也为后来元朝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图帖睦尔的皇帝生涯,只持续了四年。1332年八月,他突然病重,临死前,他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不让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继位,而是传位给大哥和世?的儿子妥懽帖睦尔。
他为啥这么做?有人说他是因为“杀兄”心怀愧疚,想靠传位给侄子赎罪;也有人说他是怕燕帖木儿篡权,觉得妥懽帖睦尔年纪小,更容易控制。不管怎么说,《元史》里记载,他临死前对大臣说:“昔者晃忽叉(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这话算是间接承认了自己对大哥的死有责任。
可他的“遗愿”并没有顺利实现。他死后,燕帖木儿觉得妥懽帖睦尔年纪太小,不好控制,就改立了和世?的另一个儿子懿璘质班,也就是元宁宗。可元宁宗登基才一个月就病死了,燕帖木儿没办法,只能把妥懽帖睦尔接回来,立为皇帝,也就是元顺帝。
而图帖睦尔的儿子燕帖古思,后来被元顺帝流放,最终死在了路上。一代文艺帝王,死后连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也是够憋屈的。
要是用现在的标准给图帖睦尔打分,他绝对是“文艺满分,权谋及格”。
说他“文艺满分”,是因为他是元朝皇帝里少有的“文化人”——成立奎章阁、编纂《经世大典》、擅长书画,这些成就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能当“文化标杆”。他用文化给元朝“续命”,让这个靠武力建立的王朝,多了几分“书卷气”。
说他“权谋及格”,是因为他在复杂的权力斗争里,能两次保住皇位,还能靠“文化牌”培养自己的势力,比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蒙古贵族强多了。可他太“软”,对燕帖木儿的妥协,最终让权力落到了权臣手里,也让元朝的“内耗”越来越严重。
《元史》评价他“历数之归,实当正统,而其仁文之治,有足称焉”,这话挺中肯。他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元朝最混乱的时候,撑起了一片“文艺天空”;他没能力彻底解决元朝的根本问题,却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王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