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刘璋:父留蜀地富甲天,拱手空将霸业捐!

成都当时还有三万大军,粮草也能支撑一年,很多将领都劝刘璋坚守成都,等待援军(比如汉中的张鲁,虽然跟刘璋有仇,但也不想看到刘备占领益州)。可刘璋看着城外的刘备大军,又想到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对将领们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让他们因为战争受苦,我实在不忍心再打下去了。

就在刘璋犹豫不决的时候,刘备派人来劝降,说只要刘璋投降,就保证他和他家人的安全,还会给他一笔财富,让他安度晚年。刘璋的儿子刘循和一些将领还想抵抗,可刘璋已经下定决心投降。公元214年,刘璋打开成都城门,向刘备投降,益州从此落入刘备手中。

《三国志·蜀书》里记载了刘璋投降时的情景: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意思是刘璋说自己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给百姓带来恩德,百姓因为战争死伤无数,都是因为自己,实在不忍心再打下去,于是开城投降,手下的人都感动得流泪。

从这里就能看出刘璋的性格:他虽然软弱无能,没能力守住家业,但心地善良,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心让老百姓受苦。要是放在和平年代,他或许是个好官;可在乱世里,这份善良和软弱,只会让他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刘璋投降后,刘备果然没有为难他,给了他一笔财富,还封了他一个振威将军的虚职,然后把他送到荆州的南郡(今湖北荆州)居住。后来,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占领了南郡,刘璋又成了孙权的俘虏。

孙权对刘璋还算客气,知道他曾经是益州牧,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封他为益州牧,让他驻扎在秭归(今湖北秭归),想利用他的名义招降益州的旧部。可刘璋这时候已经心灰意冷,根本不想再参与乱世的纷争,没过几年就病死了,享年约六十岁。

刘璋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剧:他继承了老爹留下的富庶益州,却因为自己的软弱无能、优柔寡断,把家业白白送给了刘备;他想当个好主公,却没能力解决内忧外患,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盘被人夺走;他心地善良,不愿意让老百姓受苦,最后却只能通过投降来结束战争。

很多人都嘲笑刘璋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阿斗是刘禅,不过刘璋的处境比阿斗还惨),说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可很少有人想过:在汉末那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乱世里,像刘璋这样的老实人,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他没有曹操的狠辣,没有刘备的野心,没有孙权的谋略,只能成为乱世的牺牲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璋: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意思是刘璋的才能算不上英雄,却在乱世中占据一方土地,就像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却乘坐华丽的马车,招来强盗是必然的道理。这个评价很客观,既指出了刘璋的无能,也承认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

其实,刘璋并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不适合生在乱世的好人。他在益州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也没有像曹操那样屠城,没有像董卓那样残害百姓,反而一直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如果他生在和平年代,或许会成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可他偏偏生在了汉末乱世,只能成为乱世的牺牲品。

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