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张献忠:米脂揭竿大明翻,功过难评千古谜!

2. 整顿军队:他制定了严格的军规,严禁士兵扰民,如果有士兵违反军规,轻则打板子,重则砍头。

3. 选拔人才:他开科取士,选拔四川的读书人当官,让他们为大西政权效力。

在张献忠的治理下,四川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当时的四川老百姓,对张献忠的评价还不错,有的甚至说:“张献忠虽然狠,但他比明朝的官员强多了,至少他能让我们有饭吃。”

可张献忠的统治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四川各地活动,他们不断发动叛乱,给大西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其次,清军已经入关,开始向南方进军,很快就会打到四川。最后,大西政权的内部也存在矛盾,一些将领因为权力分配问题,对张献忠心怀不满。

公元1646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向四川进军。张献忠得知清军要来,非常愤怒,他决定率领大西军,跟清军决一死战。可大西军的将领们,有的害怕清军的实力,有的想投降清军,根本不愿意跟清军打仗。张献忠虽然多次下令出兵,但将领们都找各种理由推脱。

张献忠知道,大西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必须尽快想办法扭转局面。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去攻打清军的先锋部队。可他没想到,自己的行踪早就被清军的探子发现了。清军的将领豪格,得知张献忠要来,就在凤凰山设下了埋伏。

公元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率领大军,来到了凤凰山。他见这里地势险要,心里有些怀疑,但还是率领大军继续前进。就在大西军进入清军的埋伏圈时,豪格一声令下,清军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大西军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四处逃窜。

张献忠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可清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就在这时候,清军的一个将领雅布兰,看到了张献忠,他拿起弓箭,一箭射向张献忠。这一箭正好射中了张献忠的胸口,张献忠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清史稿·豪格传》)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清军打败了。他的儿子张可望、张定国等人,率领残余的大西军,逃往云南、贵州一带,继续抵抗清军。而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也随着他的死亡,彻底土崩瓦解了。

张献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有人说他是“反明英雄”——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给了老百姓希望。他在四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安抚百姓、整顿军队、选拔人才,都有利于四川的发展。而且,他在抗清斗争中,也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不愿意向清军投降,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也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他在起义过程中,杀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四川,据说他杀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老百姓。还有人说他在四川实行了“屠蜀”政策,把四川的老百姓几乎杀绝了。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张献忠在起义过程中,确实杀了不少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其实,张献忠就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英雄”或“恶魔”来评价他。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明朝的腐朽统治,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他走上起义的道路,是被逼无奈。他在起义过程中,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杀的大多是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对于老百姓,他还是比较爱护的。他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确实有利于四川的稳定和发展。

可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性格暴躁,容易冲动,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过于残忍,杀了一些无辜的人。而且,他在建立大西政权后,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导致大西政权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张献忠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他的老家陕西定边,还有他的故居和纪念馆,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参观;在四川成都,还有“张献忠沉银”的传说,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是张献忠当年沉在江里的财宝,也印证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