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八点五十分,苏晚的卧室门紧闭。书桌被临时改造成了简易的“作战指挥中心”。笔记本电脑打开着,连接着一个谢辞不知用什么方法“优化”过的外接麦克风,确保收音清晰无杂音。
苏晚紧张地坐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感觉自己比即将参加电话会议的主角还要紧张。
谢辞则显得平静得多。他甚至还利用等待的时间,快速浏览了一遍“前瞻资本”和另外两家公司的最新财报及公开技术动态,仿佛这只是例行公事前的热身。他的姿态松弛,眼神专注,看不出丝毫面对未知商业谈判应有的情绪波动。
八点五十八分,谢辞示意苏晚可以接入会议链接了。苏晚深吸一口气,用微微颤抖的手指操作电脑,进入了邮件里提供的视频会议房间。
为了不暴露谢辞的存在(毕竟一个来历不明、气质特殊的男性出现在女大学生卧室里解释起来太麻烦),他们只开启了语音模式。
九点整,准时。线路那头传来了声音,一个听起来三十多岁、语速偏快、带着职业性热情的男声。
“您好,苏女士?我是前瞻资本的赵启明。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对方显然默认了邮件发送方是“苏女士”,大概是看到了苏晚的回复邮箱地址。
苏晚看了一眼谢辞,用眼神询问。谢辞微微颔首,示意她可以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来。
“赵经理您好,我是苏晚。”苏晚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自若,“关于技术细节,将由我们的首席技术官与您沟通。”她按照谢辞的要求,给他安了一个“CTO”的头衔。
“好的好的,非常荣幸!”赵启明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显然,那封邮件和附带的技术摘要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短暂的沉默后,谢辞开口了,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过去,低沉、平稳,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不由自主集中注意力的质感。
“赵经理,关于白皮书中的传感延迟与能耗数据,是否有疑问?”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直接切入最核心的技术壁垒。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让电话那头的赵启明明显顿了一下。
“呃……是的,先生。恕我直言,贵方提供的数据……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尤其是3毫秒以内的延迟和70%的能耗降低,这几乎颠覆了目前行业的所有认知。我们内部技术团队初步评估认为,以现有材料学和芯片算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赵启明的语气变得谨慎而专业,带着投资人的审慎怀疑。
“基于硅基芯片和传统架构,确实存在瓶颈。”谢辞的语气没有任何变化,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们的技术路线,绕过了这些限制。核心在于生物电场感应算法的重构,以及一种新型低功耗分布式计算架构。”
他并没有透露任何关于能量运用的秘密,而是用对方能够理解的、偏向于算法和架构的术语进行解释。但他的解释极其精炼,每一句都直指关键,逻辑链条清晰得可怕。
赵启明那边沉默了片刻,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显然是在快速消化和理解,或者正在与身边的团队成员无声交流。
“您提到的‘生物电场感应算法的重构’,能否再具体一些?比如,是如何解决信号衰减和个体差异干扰的?这是我们目前看到同类技术最大的痛点。”
“通过多维度场强叠加分析和自适应滤波模型。具体算法涉及核心知识产权,不便详述。但可以提供模拟数据,证明其在千人级样本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超过99.7%。”谢辞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展示了实力,又保护了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