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她。
站在话筒前,林晚星看着下方那片在星海映照下显得有些不真实的面孔,心中一片澄澈。她想起了江辰的话——这不是答辩,是坐标披露。
她没有看任何讲稿,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清越的声音通过精心调校的音响系统,清晰地传遍展厅的每一个角落:
“感谢各位今晚的到来,走入这片由过往、现在与未来交织而成的星域。”
开场白直接而有力,将整个展览的基调定位于超越时间的维度。
“很多人问过我,我的艺术是什么?是绘画?是数据?是科技?还是某种无法归类的杂交体?”她微微停顿,让问题在空气中沉淀,“我想,它或许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我探索世界、理解自身、并试图与之对话的……一系列坐标。”
她开始沿着江辰勾勒的“引力源”脉络,讲述她的艺术宇宙。她没有赘述技巧,没有渲染苦难,只是平静地陈述着每个阶段核心的追问:《待放之星》是对生命在压力下形态的观察;《余烬编码》是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创伤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语言;而与江辰的相遇,与科技的碰撞,则是开启了一场关于理性与感性能否共振、数据能否承载灵魂的漫长实验。
当她提到《共振域》和《地心共鸣场》时,她身后巨大的环形幕布上,适时地开始流淌相应的动态影像和实时数据流,仿佛为她的语言做着最直观的注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曾说,技术会扼杀艺术的灵光。”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我认为,真正的灵光,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那颗心,是否仍在真诚地发问,是否仍在勇敢地探索未知。技术,可以是我手中的炭笔,也可以是照亮未知星域的灯塔。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拿起它,指向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星空。”
她的演讲没有煽情,没有口号,只有清晰的逻辑、真诚的分享,以及蕴含在平静语调下的、强大的自信。台下鸦雀无声,无论是持何种立场的人,都被这种超越了争论层面的、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所吸引。
“……今晚,这里陈列的,并非答案。”林晚星最后说道,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终若有似无地掠过台下那道沉静的身影,“它们只是一些路标,记录了我迄今为止在浩瀚艺术宇宙中航行时,确认下的一个个坐标。而前路,星辰大海,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