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晨光与防御网络

他的分析冷静而清晰,仿佛在拆解一个复杂的物理模型。

“我已经让陆衍开始着手梳理我们所有合作方的背景和潜在风险点。技术团队那边,关键人员的合约都附加了最高级别的竞业和保密协议,并且,”他看向林晚星,眼神锐利,“我给他们所有人都匹配了基于行为数据模型的忠诚度监测系统。”

林晚星微微吸了口气。江辰的应对方式,永远是如此高效、直接,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在此刻,这种近乎绝对理性的防御,却给了她巨大的安全感。

“舆论方面,交给我。”林晚星开口,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们想把我标签化,我就用更多的作品、更深入的公共参与,来打破他们的定义。我已经让团队开始筹备下一个系列,主题暂定为‘情感的数学表达’,我会用更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理性与感性如何在我的作品中共生。另外,我接受了国家美术馆的邀请,下个月做一个关于‘科技时代艺术家人文精神’的公开讲座。”

她没有选择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用更强大的创造力和更坦诚的沟通,去构筑自己的话语权堡垒。

江辰看着她,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他的晚星,从来都不是需要被彻底保护在羽翼下的菟丝花,她是能与他并肩作战的橡树。

小主,

“很好的策略。”他肯定道,“我会让公关团队全力配合你。必要的时候,‘星火之窗’的全球社区,会是你最坚实的声援阵地。”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武器和战场,但目标一致——守护他们共同建立的星辰宇宙。

“美杜莎”的触角,比他们预想的来得更快。

一周后,欧洲一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周刊,刊登了一篇署名“观察者”的长文。文章用词看似客观,却通篇充斥着隐晦的贬损。它将林晚星的崛起归结为“资本与科技合力打造的完美营销案例”,质疑其作品中的情感是否源于“算法对大众情绪的精准投喂”,并暗示她的成功挤压了更多“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几乎在同一时间,“星辰互构”北欧项目组的一名高级数据架构师,收到了来自瑞士一家新成立的“前沿艺术实验室”的猎头邮件,开出了令人咋舌的天价薪酬和完全自主的研究权限。

紧接着,与“星辰互构”洽谈了近半年的北欧极地生态数据合作实验室,突然以“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人文价值导向”为由,提出暂缓签署最终协议。

三件事几乎同步发生,指向性明确,配合默契。

星宸科技顶层的战略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正显示着那篇评论文章的节选、猎头邮件的关键部分,以及北欧实验室发来的延迟沟通函。

陆衍坐在一旁,面前摊开着厚厚的法律文件和背景调查报告,他推了推眼镜,冷静地陈述:“发表文章的周刊,其最大广告金主之一,是一家注册在卢森堡的空壳公司,追溯到最后,与‘美杜莎’基金会有关联。向李工(那位数据架构师)发出邀请的瑞士实验室,成立不到三个月,注册资金来历不明,办公地址是虚拟的。北欧实验室那边,施加压力的来自他们的一位主要捐赠人,该捐赠人与‘美杜莎’的一位理事私交甚密。”

线索清晰地串联起来,指向同一个幕后黑手。

“李工的态度如何?”江辰问道,声音听不出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