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后,他们穿着专业的防寒服,与索尔海姆教授以及他的两名博士生,踏上了前往冰川的雪地摩托。寒风扑面,视野所及尽是苍茫的白色世界,唯有雪地摩托的引擎声打破这片寂静。
到达冰川边缘,景象令人震撼。巨大的冰舌泛着幽幽的蓝光,嶙峋的冰裂缝如同大地的伤疤,远处传来冰块崩落的沉闷轰鸣。与在屏幕上看到的数据不同,亲身站在这里,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呼吸”与“疼痛”。
索尔海姆教授指着前方一处架设着监测设备的冰面,神情凝重:“就是这里,过去五年的消融速度超出了模型预测的23%。我们采集的数据很详细,但……”他叹了口气,“很多时候,感觉只是在记录它的死亡过程。公众的关注是短暂的,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
林晚星没有说话,她走上前,蹲下身,徒手拂开一层浮雪,露出底下晶莹的冰层。她甚至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透过手套传来。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和特制的低温铅笔,快速地勾勒起来。她画的不是壮丽的全景,而是冰层内部细微的气泡、沉积的矿物纹路,那些是时光和气候留下的独特编码。
江辰则走到监测设备旁,与博士生交流着数据采集的频率和传输稳定性问题。他甚至在征得同意后,用自己带来的便携式扫描仪,对设备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快速扫描,记录下温度、湿度、风速、甚至地磁场的微小波动。
“你在画什么?”索尔海姆教授好奇地走到林晚星身边。
“记录它的‘指纹’。”林晚星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教授,您看这些气泡,它们封存着不同年代的大气成分。这些纹路,记录着每一次降雪、每一次尘暴。它们不仅仅是数据点,是这座冰川的‘记忆’,是它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她将素描本转向教授:“我们想做的‘冰盖心跳’,不是冷冰冰的图表,而是把这些‘记忆’和‘故事’,通过技术和艺术,变成一种可感知的‘脉搏’。让人们不仅知道它在消融,更能‘感受’到它是一个正在逝去的、拥有亿万年历史的生命体。只有产生了这种层面的共情,改变才会真正开始。”
索尔海姆教授看着素描本上那些细腻而充满力量的线条,又看向林晚星被寒风吹得微红、却闪烁着执着光芒的脸庞,沉默了。他一生与冰雪和数据打交道,习惯于用理性的语言描述世界,但此刻,他仿佛被眼前这个年轻艺术家的话语,触碰到了内心深处某种被遗忘的感性角落。
江辰也走了过来,将便携扫描仪的数据同步到平板,展示给索尔海姆教授:“我们可以在数据可视化中,融入这些环境参数。比如,当风速加快,代表冰川‘呼吸’急促;当监测到特定频率的冰震,代表它正在‘呻吟’。将这些无形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听可见的艺术语言,增强体验的沉浸感和情感冲击力。”
小主,
一个从情感和生命角度切入,一个从技术和感知层面支撑。两人的配合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