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卫国围着那四门裹着帆布的装备转了两圈,伸手碰了碰冰冷的金属炮管,眼神里满是好奇与疑惑:“妹夫,这黑黢黢的家伙看着怪厉害,到底是啥?能比你之前的榴弹炮还管用?”
何大清掀开帆布,露出火箭炮上“63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标识,伸手拍了拍炮身,语气里难掩兴奋:“这叫火箭炮,是能‘一炸一片’的大杀器!你看这12根炮管,一次能齐射12发火箭弹,射程足足8公里,比鬼子的迫击炮远三倍;而且它能拆成零件,咱们队员扛着就能走,山地、峡谷都能藏,正好适合密云峡谷的地形。”
他怕吕卫国听不懂,又拿起一枚高爆火箭弹比划:“这弹头像个大铁疙瘩,落地能炸出两米宽的坑,鬼子的坦克集群、步兵方阵,只要被盯上,一梭子下去就能废了他们大半战力——之前咱们怕鬼子的钢铁洪流,现在有了这玩意儿,就能在他们摸不着咱们的地方,给他们狠狠来一下!”
周围围过来的队员们听得眼睛发亮,有的伸手想去摸炮管,又怕弄坏了缩回去;狙击小队的王锐凑过来,看着炮管问道:“何司令,这玩意儿准头咋样?要是打偏了可就浪费了。”
“放心,有它帮忙。”何大清从空间里摸出四个便携式激光瞄准仪,“这是瞄准用的,找个高坡架起来,对准鬼子的行军路线,误差不会超过50米。而且咱们还有侦察小队,提前摸清鬼子的行军速度和阵型,保证弹无虚发。”
说罢,何大清立刻召集各小队负责人,在地图前铺开部署:“现在分四组行动,务必在明天日落前完成埋伏。”
第一组是“运输组”,由老赵带着20个力气大的队员负责——把四门火箭炮拆解成零件,每门拆成12个部件,用布包好扛着,沿着隐蔽的山道运往密云峡谷两侧的高地,“记住,走没人走的小路,别留下痕迹,明天中午前必须把炮装好,架在预设的隐蔽点里。”
第二组是“瞄准组”,何大清亲自带5个细心的队员,带着激光瞄准仪提前去峡谷勘察,“在东、西两个高地各设两个瞄准点,每个点配一个瞄准仪,用树枝和伪装网盖好,确保从峡谷底下看不到。另外,标记出鬼子可能停留的三个区域,作为火箭弹的主要打击目标。”
第三组是“配合组”,吕卫国带狙击小队和30名突击队员,埋伏在峡谷入口的树林里,“等火箭炮第一轮齐射后,你们负责打掉鬼子的观察哨和机枪手,别让他们找到咱们的火箭炮位置;要是有鬼子想撤退,就从侧面袭扰,把他们逼回峡谷里,给火箭炮创造第二轮打击的机会。”
第四组是“后勤组”,留10名队员在峡谷后方的山洞里,看管200发火箭弹和其他弹药,“等前线需要补给,就分批次送过去,每次最多带10发,别一次暴露目标;另外,准备好急救包,随时接应受伤的兄弟。”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通讯。”何大清拿出四台对讲机,分给各组负责人,“频道调到3号,除了汇报情况别乱说话,防止被鬼子监听。火箭炮发射前,老赵会用对讲机跟我确认,我喊‘放’,再开火,绝不能提前暴露。”
吕卫国接过对讲机,用力点头:“放心,我会盯着狙击小队,保证第一轮齐射后,鬼子的眼睛和耳朵全被咱们掐了。”老赵也拍着胸脯:“运输的事儿包在我身上,保证明天中午前把炮架好,一根炮管都不少!”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拆火箭炮零件,有的去收拾伪装网,有的扛着弹药往山洞走。何大清看着忙碌的人群,又看了眼地图上的密云峡谷,之前的焦虑彻底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