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项目组首席科学家的正式任命书,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由周启明亲自送到陈曦实验室的。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和一句沉甸甸的嘱托:“陈博士,不,现在该叫陈首席了。这副担子,现在算是正式交到你手上了。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会远超你现在所接触的,做好准备。”
随着任命书一同而来的,是一个加密级别更高的数据端口和一份厚厚的、需要签署的保密补充协议。协议条款细致到近乎严苛,不仅约束他本人,甚至对他未来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关联人员(包括家人)的言行都提出了隐性要求。陈曦逐字逐句地看完,拿起笔,在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为过去那个相对自由的科研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首席的位置并非虚职,随之而来的是爆炸式增长的工作量和决策压力。项目升级后,团队需要急速扩充,来自各大研究院所、高校甚至企业的推荐简历雪片般飞来。人事权,成了陈曦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周启明推荐的几个人选,背景硬,资历漂亮,但专业方向与项目核心并非完全契合,更像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而安插的棋子。实验室内部培养起来的骨干,如赵磊等人,技术过硬,忠诚可靠,但缺乏宏观管理和对外协调的经验。
“陈首席,周总那边推荐的王工,你看……”人事主管拿着名单,小心翼翼地问道。
陈曦看着名单上那几个名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知道,如果全部接纳,团队的技术纯粹性可能会被打折扣,未来的决策效率也可能受到影响。但如果全部拒绝,无疑是不给周启明面子,可能会为后续工作埋下隐患。
深思熟虑后,他拿起笔,在名单上做了勾选。“王工和李工可以进来,但他们需要从基础模块做起,接受团队的技术评估。另外,给我约谈赵磊和另外两个我们自己的核心骨干,我需要评估他们承担更大管理职责的潜力。”
他选择了一种看似妥协,实则坚守核心的策略:接纳一部分“关系户”,但将其放在可控的位置;同时大力提拔内部人才,确保技术路线不被带偏。这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平衡,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
人事风波刚刚平息,技术层面更深的挑战接踵而至。新接入的“金梭”核心模拟库,其数据复杂度和场景诡异程度,让见多识广的陈曦也感到心惊。这不仅仅是模拟正常的金融交易,更包含了各种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压力测试,甚至包括模拟应对某些“非常规金融扰动”的预案。
一天深夜,陈曦在分析一段异常数据流时,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类似于“后门”的标记。这个标记并非为了窃取数据,更像是一个预留的、权限极高的紧急干预通道。是谁设置的?目的是什么?项目组内部知道它的存在吗?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后背发凉。他不敢声张,只能将这个发现加密存档,并在自己构建的新模型核心层,悄无声息地加装了一道独立的监测与隔离程序。他意识到,在这深水区,他不仅要攻坚技术,还要学会辨别暗流,保护自己和团队的核心成果。
就在陈曦在权力的棋盘和技术迷宫中艰难跋涉时,陈玥在巴黎的辉煌胜利之后,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只是这局面并非全然是鲜花与掌声。
“数字肌理”大秀的成功,将陈玥和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推上了风口浪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顶级时尚杂志争相邀约封面拍摄和专访,各种商业合作邀约几乎挤爆了她工作室的邮箱。然而,伴随着巨大名声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资本博弈。
几家实力雄厚的奢侈品集团和艺术投资基金,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意图不仅仅是合作,而是更深度的绑定,甚至是收购她工作室的股份,将她个人品牌完全资本化。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诱人,附加的资源承诺也令人眼花缭乱。
索菲女士现在对陈玥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她背后代表的“L‘Auture”品牌,也在积极游说,希望与陈玥签订长期独家合作协议,将“数字肌理”系列完全纳入品牌旗下,成为其一个固定的高端产品线。
“陈,这是一个机会,将你的艺术商业化运作到极致的机会。”索菲在她位于塞纳河畔的办公室里,对陈玥谆谆善诱,“凭借’L‘Auture’的全球渠道和营销能力,你的名字和作品,可以触达世界上最顶尖的客户群体。”
陈玥看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河面,手中把玩着一块“数字肌理”的边角料,面料在她指尖流淌着微妙的光泽。她承认,索菲描绘的前景很吸引人。但她也清晰地记得,父母创立的默薇资本,是如何在资本的漩涡中几经沉浮,又如何为了保持独立性和初心而付出了多少代价。哥哥陈曦此刻正在经历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与权力的拉扯?
“索菲,我很感谢’L‘Auture’的赏识。”陈玥转过身,语气温和但坚定,“但我的工作室,是我的创作核心。我可以与品牌进行深度系列合作,但不会签署独家协议,更不会出售股份。艺术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过度商业化,会扼杀它的生命力。”
小主,
索菲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被掩饰过去。“我理解你的坚持,陈。但资本世界是现实的,他们投入资源,必然要求控制和回报。你拒绝了他们,可能会失去很多扩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