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的源头,最终被锁定在一个极其古老的、由海外某实验室开源发布的底层数学算法库上。这个库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的密码学研究和部分分布式计算项目,因其稳定性和优雅性,被“金梭”项目早期架构师选中,作为了某个基础校验模块的基石。问题在于,这个库的某个极其冷门的函数,在处理特定模式的超大规模并发时,会产生一个概率极低、但确实存在的计算偏差,如同宇宙背景辐射中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杂音。
这个发现,让“先锋小组”的专家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不是人为的后门,却比后门更可怕。它是一个深埋在基石下的、近乎自然规律的缺陷,一个真正的“盲点”。要修复它,意味着要撼动项目底层架构的一根重要支柱,工作量巨大,且风险未知。
“有两种方案。”钱老在白板上写下两个技术路径,“一是打补丁,在现有架构外包裹一层矫正层,优点是快,风险相对可控,但会牺牲一部分效率和优雅。二是……推翻重来,基于我们最新的量子共识模型,重新设计整个底层校验体系。这会是彻底的革新,但时间、风险……”
他没有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时间,是“金梭”项目最稀缺的资源。上面给的窗口期是固定的,延误的代价,谁也承担不起。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选择保守的补丁,意味着带着一个已知的、虽然极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瑕疵,继续前进。选择激进的革新,则可能将整个项目拖入未知的延期深渊。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陈曦。他是首席,这个决定,必须由他来做。
陈曦看着白板上那两个路径,感觉太阳穴在突突直跳。他想起了周启明那句“走得越快,越要留意脚下的路”,想起了父亲陈默曾经在巨大风险面前,选择相信技术和未来的决断。补丁是安全的,是符合流程的,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最优解”。但那个微小的偏差,像一根刺,扎在他的专业良知上。在模拟环境中,它可能只是万亿分之一的数据波动,但在未来的现实应用中,在某个无法预测的极端黑天鹅事件中,这万亿分之一的偏差,会不会被放大成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的是无数行代码构建的金融网络,是可能因微小错误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他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
“我们选第二条路。”他的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推翻重来。”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老专家脸上都露出了震惊和不解。赵磊更是急得差点站起来。
“陈首席!这太冒险了!时间根本来不及!上面不会同意的!”赵磊忍不住说道。
“我去向周总解释。”陈曦语气平静,“我们不能把一个已知的、无法根除的隐患,埋进未来的金融基石里。效率可以优化,时间可以争取,但原则,不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