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派遣军队将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员全部押解到蜀郡成都,这些人的家族其他成员虽然并不知情,却也暂时安排人手看管起来,等候益州牧刘璋给出的最终处理方案。
不过,王翦倒也在给刘璋的一封密信中,给出了自己比较中肯的建议,至于刘璋愿不愿意听,他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
两日后,清晨。
益州郡的晨雾尚未散尽,王翦等人已经开始着手治理起南中四郡之中,最南边的地区。
李颙的官靴已踏过沾满露水的石阶,时隔多年重返旧地,城垣依旧,心境却已大不相同。
此时此刻的他手中同时攥着两卷竹简。
一卷是当年自己主持编撰的《益州郡风土志》。
另一卷则是由赵充国以朝廷的名义,撰写的《定边令》。
《定边令》中,由王翦写下的“华夷同视,法令一统”的朱批在晨曦中格外醒目。
“李使君请看!按赵将军屯田方略,这一带都将开渠引水。”年迈的功曹指着滇池畔新立的界碑,兴奋的说道。
使君是汉代对州郡长官,诸如刺史、太守一类官职的尊称。
年迈的功曹之所以格外兴奋,就是当初他曾经建议过雍闿在这一带开渠引水,可以最大限度的灌溉周边的农田。
然而雍闿认为这些只是对普通百姓有用,却要他们雍氏家族出钱出力,最终否决了这位功曹的提议。
李颙俯身抓起一把红土,十七年前他刚任太守时,曾在此地推行过“分渠溉田,劝课农桑”之策。
那时各族各自为政,汉家农户挑水灌溉与滇人竹渠泾渭分明。
如今抚仙湖波光粼粼处,已有军士在丈量土地,僰人少女好奇的围着新制的曲辕犁打量。
“传令滇池城附近各个村寨部落,明日辰时,本官要在滇池畔宣讲新令。无论汉人百姓还是其他各族部落的百姓,希望大家都能来此了解益州郡的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