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琉球举贤 不问族别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1463 字 2天前

“山南的,也敢来凑热闹?”阿勇斜着眼看他。

阿海没理他,径直走进考场。他知道,口舌之争没用,笔下的学问才是底气。

三场考试下来,阿海越考越顺。默背《论语》时,他因常年偷听课程,竟比不少山北学子背得还熟;释义唐律时,他结合渔民常遇到的“渔网被偷”“渔船相撞”等事,把“偷盗律”“过失杀伤律”讲得深入浅出;策论更是他的强项,写的《治水策》既说了山南的经验,也指出了山北的不足,最后写道:“琉球之水,不分山南、山北,同入大海;琉球之民,亦当不分部落,同为大唐子民。”

放榜那天,阿海挤在人群外,不敢上前。直到有人喊“山南阿海,中了第七名!”他才愣在原地,眼泪“唰”地流了下来——他不仅中了,名次还比阿勇高。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次乡贡录取的二十名吏员中,山南学子占了七名,其中阿海因策论写得好,被李县令亲自点为“县尉”,负责协助管理首里城的治安,官阶虽低,却在县衙有了一席之地。

授官那天,阿海穿着县令特批的绿色吏袍,站在大堂上接受任命。山南的百姓挤在衙门外,看着他们渔村出的第一个官,有人激动得敲起了渔鼓;山北的老首领也带着礼物来道贺,对阿海说:“好好干,别给琉球人丢脸。”

阿勇站在父亲身后,脸涨得通红。他这次只中了第十九名,被派去管仓库,见阿海从容地与县令讨论公务,心里又羞又悔——原来学问真的能让人挺直腰杆,与部落出身无关。

阿海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解山南、山北渔民的纠纷。两族渔民因争夺一片渔场,差点打起来。阿海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搬出唐律:“‘凡公共渔场,以先到者为先,若同时抵达,则按户数均分’,这是大唐的规矩,谁也不能破。”

小主,

他还提出,两族渔民可以合作捕鱼,山南的船快,负责追鱼群;山北的网好,负责围捕,捕到的鱼按出力多少分配。渔民们听了,觉得有理,当场握手言和。

李县令看着这一幕,对阿麻和利笑道:“你看,选对一个人,能化解多少矛盾?这就是举贤不问族别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