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机器人则扛着频率调节器,逐段校准屏障参数,确保其能实时同步快子振动频率,避免与舰体金属原子形成抵触。
整个过程中,3台机器人联动紧密,数据实时回传至主控台,林轩盯着屏上稳定跳动的参数,指尖偶尔微调指令。
没过多久,一层泛着淡蓝光晕的动态频率屏障便完整裹住了引擎,屏障表面还在随预设频率轻轻波动,像给引擎罩上了一层“能量缓冲膜”。
第三次试航正式启动,林轩沉声下令:“ROB1号,按新方案启动引擎,重点监测动态频率屏障的同步数据,优先保障快子与舰体原子频率适配,航行全程只能‘打哪指哪’,客观上无法锚定任何起点与目标。”
实验舰引擎再度亮起银白光,航速先稳定在0.5倍光速,3台智能机器人此前加装的动态频率屏障,率先进入工作状态。
表层淡蓝光晕逐渐变强,内置的量子探测器实时捕捉快子振动频率与舰体金属原子频率,瞬间完成参数比对与调节。
紧接着,快子隧穿效应顺利触发,通道同步显现。
倒悬螺旋状的能量入口跳动着稳定的负色光谱,快子凝聚弦按既定轨迹超光速缠绕,再也没出现此前的紊乱。
而那层动态频率屏障,正按“同频粒子不相撞”的原理持续运作,既隔绝了原子干扰,又让快子能顺畅穿过屏障,裹着实验舰朝通道下游“坠落”,依旧无固定目标,核心是无法锚定,只能随引擎能量输出与快子轨迹推进,舰体行至何处,通道便延伸至何处。
通道那片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全程平稳无扭曲,映出的舰体残影也始终清晰。
林轩“啪”地一拍操作台,声音里透着股子按捺不住的兴奋:“成了!全域能量组网+动态频率屏障+效应自适应联动,这套活儿总算把实验舰试航的坎儿迈过去了!隧穿效应能稳稳当当触发,通道还能跟着舰体随时往外延、跟效应同步冒出来,就是眼下还没法钉死任何位置,有点儿美中不足!”
这次成功的一大关键之处,在于动态频率屏障的稳定运作,它的核心逻辑是“同频适配+双重防护”。
内置的频率感应线圈能瞬间捕捉快子与实验舰金属原子的实时频率,同步传给力场发生器。
发生器随即生成适配屏障,按“同频粒子不相撞”原理隔绝两者的能量抵触,从根源避免快子与舰体产生干扰、打乱隧穿效应。
小主,
屏障外层的阻隔膜,还掺有星核源晶微粉,可主动吸附渗入的混沌粒子,不让其触碰快子凝聚弦。
双重保障之下,实验舰试航全程顺畅,隧穿效应稳定存续,通道随效应同步显现,入口的负色光谱、内壁的快子凝聚弦,以及那片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始终规整无紊乱,没再出现此前的扭曲或模糊。
舰体的能量轨迹虽平稳可控,可没过多久,新的危机便骤然浮现。
能量逆冲乱流带核心区本就是片无星辰、无实体天体的宇宙虚无,且无时空概念,“位置”与“先后”只能靠能量特征标定,这里随处漂浮着混沌能量团,穿梭着游离高能粒子流,还有随机生成的临时能量结节,像一道道隐匿的要命障碍,不断撞击实验舰的能量护盾,甚至有部分渗入屏障缝隙,干扰快子凝聚弦的稳定性,为隧穿带来极大风险。
这虚无中无处不在的混沌能量与游离高能粒子,成了新的死结。
37.2 单舰技术突破:定位、预警与能耗的系统优化
林轩盯着监测屏上持续跳红的干扰预警,指尖在操控面板上快速划过,确认舰体能量场暂无溃损后,双目微阖,念力悄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瞬间穿透通道屏障,直连实验舰核心。
林轩果断下达指令:“终止当前隧穿实验,关闭快子发生器,启动应急返航程序;优先将动态频率屏障与外层护盾联动,按刚才记录的‘指挥中心能量特征’标定安全轨迹,无法锚定具体返航点,只能跟着能量特征,避开混沌能量团密集区,稳步返航!”
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即刻响应,与此同时,林轩已点开万象共鸣仪的参数界面,紧盯着跳动的数据,眉头却始终没有舒展。
他清楚,这次遇阻暴露了关键问题,此前只解决了“舰体与隧穿效应”的适配,却忽略了“虚无环境与跃迁轨迹”的标定。
若想让实验舰真正完成“从起点到目标”的真实跃迁试航,靠常规的能量监测根本不够,必须借助万象共鸣仪搭建“导航框架”。
思路逐渐清晰,万象共鸣仪的核心,是锁定两个“能量基准特征”,而非“能量锚点”,本质是因无法锚定具体位置,只能靠能量特征替代定位。
“跃迁起始能量基准” ,以实验舰启动隧穿时的“特定频段时空粒子稳定衰变信号”为核心,叠加周边区域的能量密度分布规律,形成唯一的能量标识,无任何位置属性可锚定,仅能作为航行初始能量参照。
“跃迁推进能量基准” ,则通过远程探测设备捕捉前方区域的“安全能量特征”,如无混沌粒子、低干扰的能量区,用同样的逻辑标定,确保两者在无时空概念的虚无中,能靠能量特征指引舰体“打哪指哪”,而非锚定具体位置。
更关键的是,两个能量基准标定后,还要让万象共鸣仪联动探测设备,实时扫描两者间的区域,将混沌能量团、游离高能粒子流、临时能量结节的能量特征逐一标记,生成“安全能量轨迹”。
舰体无法锚定轨迹上的任何点,仅需顺着这一轨迹的能量特征推进,“打哪指哪”时便自动避开所有障碍能量区,从根源解决这次遭遇的环境干扰问题。
试航再度启动,实验舰缓缓驶向虚无,引擎按预设参数启动,先将航速稳定在0.5倍光速。
待各项数据平稳,快子发生器按适配密度发射快子,隧穿效应准时触发,通道随快子隧穿效应自然显现,舰体朝“安全能量轨迹”的方向推进,因无法锚定任何位置,只能靠能量特征指引。
环形能量涡旋在舰首前方展开,边缘流动着暗紫色的负色光带,无数快子凝聚弦如银线般在涡旋内壁交织缠绕,随超光速运动拉出淡蓝色尾迹,那层泛着冷光的能量镜面清晰映出实验舰后续驶出的残影。
实验舰能量场刚触碰到通道,表层金属便出现轻微老化痕迹,时间像被拧干般流速放缓,负质量场也悄然裹住舰体,牵引着它朝通道下游“坠落”,始终顺着“安全能量轨迹”推进,但无法锚定固定目标位置。
也正是通道稳定存续、舰体顺利“入隧”的瞬间,快子隧穿效应突然强化,通道内壁的快子凝聚弦骤然加密,以超光速牵引舰体动能。
航速不再梯度攀升,而是借快子隧穿效应之力,从0.5倍光速猛地跃升至2.3倍光速,引擎仅需微调适配能量,无需满功率运转,全程与隧穿效应同频共振。
舰体周围的隧穿通道仅随快子隧穿效应存在,没有固定形态,只在实验舰前方实时生成,因无法锚定任何位置,只能让舰体“打哪指哪”,快子凝聚弦便先一步铺就能量轨道,环形涡旋与暗紫色光带随之展开,像为舰体开辟出一条转瞬即逝的“能量甬道” 。
通道紧紧贴着舰体延伸,舰首破开虚无,通道便向前推进一分。
舰体过后,场强迅速衰减,快子凝聚弦快速消散,光带与镜面也随之淡去,不留一丝痕迹,仿佛从未出现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前试航中,混沌能量团与游离高能粒子的突发撞击,暴露出两大核心隐患。
一是锚点定位抗干扰能力不足,易受环境影响失效,导致通道偏航。
二是障碍预警时效滞后,跟不上跃迁速度,即便察觉风险也来不及规避。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真实跃迁始终是险棋,必须从定位逻辑与探测体系两方面同步突破。
隧穿途中,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如无形能量丝,穿透通道场强屏障,锚定实验舰主控核心,直接传递调整指令:“启动定位算法宏观优化,搭建‘载体-信号’耦合框架,重新生成锚点定位程序,同步模拟全域混沌干扰信号注入,实时验证抗干扰效果,确保调整不影响当前隧穿稳定性。”
意识流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系统即刻响应执行,各项定位参数在主控台同步跳动,调整过程平稳推进,未对通道轨迹造成丝毫扰动。
此前单独传输的时空粒子信号,因能量特征单一,被混沌干扰覆盖后瞬间紊乱,锚点标记直接模糊。
而耦合后的复合信号,以“时空粒子稳定衰变信号”为核心载体,叠加区域能量密度规律,形成唯一能量标识,仅轻微波动,锚点始终稳在预设坐标,还能实时修正微小偏移。
从科学原理看,正是复合信号的多元能量特征,抵御了单一干扰,通道偏航的核心问题就此解决。
“修正偏航那套总算稳住了!下一步就得啃预警时效这块硬骨头。必须提前把实验舰开足马力跑的时候,短时间内要撞上的那些障碍,它们的能量味儿给锁定住!不然啊,该撞还是躲不开,纯属白忙活!”
林轩盯着屏上航行数据,继续下达指令,“常规探测信号超不过光速,跟不上跃迁节奏,切换探测介质为快子,同步启动探测体系参数统筹调整。”
从原理来讲,快子的超光速特性能匹配跃迁速度,“超势垒特性”还可穿透轻微混沌团,无需换算时空距离,直接传回障碍特征,根源解决时效问题。
紧接着,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如一道无形的能量波,穿透隧穿通道的场强屏障,锚定实验舰主控核心。
两台闲置快子发生器的核心探测模块,瞬间与万象共鸣仪信号接收端完成全域串联。
探测用快子频率同步偏移,与引擎跃迁用快子精准错开0.1×101?Hz,借频率差隔绝干扰。
探测模块内自动植入“扇形能量扫描”逻辑,随即按设定发射3组快子信号。
一组覆盖“当前推进方向0.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另两组分别覆盖左右各0.1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全方位探测网即刻成型。
一旦快子触碰到障碍并反弹,便直接联动万象共鸣仪,捕捉反弹信号的能量特征以标定相对能量坐标,同步向舰体传输快子轨迹调整指令,全程无需依赖时空概念换算。
整套调整在意识流驱动下无半分延迟,实验舰各项参数平稳跳动,未对隧穿通道的稳定性造成丝毫扰动。
系统快速响应调整,随后进行3倍光速跃迁场景验证。
实验舰沿预设能量轨迹推进,探测模块按标定的能量间隔发射快子信号。
“0.5个能量推进域”外的虚拟混沌能量团被信号触达后,反弹信号携带着障碍的能量特征,仅用0.6个“万象能量单位”便传回万象共鸣仪。
既覆盖了预设的0.5个“万象能量单位”预警窗口,还多留0.1个“万象能量单位”冗余。
主控台屏上瞬间弹出障碍的相对能量坐标,引擎随即依据万象共鸣仪的能量偏差数据,自动生成快子轨迹调整方案,无需依赖任何时空距离换算,完全能应对无时空概念环境下的突发障碍,预警时效的面上问题看似也解决了。
可就在林轩准备在当前隧穿实验中,整合“耦合定位+快子预警”系统、验证完整跃迁流程时,ROB1号突然弹出能源消耗预警,电子音带着明显的警示意味:“当前系统整合后,实验舰单次跃迁能耗较此前提升23%,若后续全舰队同步跃迁,所需能量超出当前单次储备量18%;且预警模块持续运转时,会额外消耗星核源晶主晶功率,可能导致引擎快子轨迹调控精度下降,隧穿效应稳定性减弱,通道随效应显现时易出现波动。”
林轩盯着能耗数据沉默片刻,指尖轻敲控制台,双目微阖,念力加持下,量子态意识流直接对接隧穿中的实验舰核心,以指令定下调整方向:“从面上优化能耗与运行逻辑,一方面调整预警模块扫描模式,避免全时高耗;另一方面重构多晶能量分配框架,确保核心系统优先供能,把总能耗压回储备范围,不影响当前隧穿稳定性。”
意识流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系统即刻推进具体调整。
预警模块先执行1次全功率补扫,精准锁定“0.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内所有障碍的能量特征,同步更新最优能量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