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知道,这两份笔记里藏着的,是同一种东西 —— 是对 “流通” 的坚守,是对人心的体察,是 “万物签收录” 最本真的精神。当年他带着牒元,在末法时代的废墟上搭建物流网络,是为了让绝望中的人们收到希望;如今林小满在松风村磨竹篮、送棉鞋,是为了让村民们的期盼不被辜负。本质上,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
他走到墙角,看着堆放在那里的物资 —— 有村民托送的山货,有从山外送来的布料,还有孩子们攒的糖果,要送给镇上的表亲。这些东西都很普通,没有高深的灵力,没有神奇的功效,却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与需求。他想起当年在青阳城的传承阁里,那些记录着 “签收录” 法门的纸卷,想起沈砚的 “心网”,想起各地流派的创新 —— 原来 “万物签收录” 从来都不是刻在牒元上的符文,不是记在纸卷上的法门,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藏在人心深处的 “传递” 与 “守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窗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林小满背着空行囊回来了,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师父!我回来了!今天物流点的修士说,我的物资清单记得比他们的‘心网’记录还清楚呢!对了,清溪镇那边托我带回来消息,王阿婆的女儿生了个小子,还说要谢谢您上次送的棉被,又软和又暖和!”
蒯迪元看着徒弟雀跃的样子,笑了笑:“做得好。快喝碗红薯粥,老支书刚送来的,还热着。”
林小满接过蒯迪元递来的碗,大口喝着粥,一边喝一边说:“师父,我今天在物流点,听修士们说,青阳城的总坛又改良了‘心网’,现在能同时传送十几种物资了!还有黑石岭的‘器运派’,做了一种新的储物袋,能自动记录物资状态,和您说的‘签收录’特别像!”
“嗯,我知道。” 蒯迪元点了点头,他偶尔从山外物流点的修士口中,能听到外界物流体系的变化 ——“心网” 越来越完善,“签收录” 融入了更多行业,各地的物流节点像星星一样,遍布在万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变化,是他当年带着牒元奔波时,最想看到的景象。
林小满喝完粥,拿起桌上的清单,准备记录 “已送达” 的信息。他刚拿起炭笔,就被蒯迪元叫住了:“等等,我来记吧。”
林小满有些疑惑地放下笔,看着蒯迪元拿起炭笔,在清单上每一项物资后面,轻轻打了一个勾 —— 那个勾画得很轻,却很坚定,像当年他在配送笔记上,记录 “物资已送达” 时画的勾,像传承阁里那些旧纪要上,前辈们留下的勾,像无数 “法则快递员” 在物流单据上,日复一日画下的勾。
“师父,您怎么突然想自己记了?” 林小满好奇地问。
蒯迪元放下炭笔,看着清单上的小勾,眼神里带着释然与欣慰:“以前我总觉得,失去了牒元,就失去了‘流通’的根基。后来才明白,牒元只是工具,真正的根基,是我们心里的‘签收录’—— 是对物资的用心,对人心的体察,是让每一份期盼都能顺利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