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转机

如何票拟?除了立刻调拨一切可调之钱粮人力紧急赈济,还能如何?

然而,灾难远不止于此。紧接着,更多细节如同雪片般飞来:大量尸体堆积,无人掩埋,已开始腐烂发臭,瘟疫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紧随天灾之后悄然蔓延。幸存者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在初冬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抢掠米店、冲击官仓之事已有发生。更可怕的是,地动之后,余震不断,河道壅塞,山体松动,二次灾害的威胁迫在眉睫。

常规的赈灾流程,在这种毁天灭地的巨灾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户部能拨出银两,工部能调集物资,但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地阻止更大的死亡浪潮?

就在朝堂上下为之焦头烂额、议而不决之际,一份来自靖海伯陈恪的《急赈陕灾并防疫靖地方略》的奏疏,被紧急呈送御前。

陈恪的奏疏没有一句空泛的哀悼与感慨,通篇皆是冰冷而极具操作性的条陈:

一、 立即由兵部调遣临近卫所官兵,会同地方官,以最快速度清理尸骸。尸体必须深埋六尺以上,或集中焚烧,严禁抛入河流。每处理一处,以生石灰泼洒消毒。违令者,带队官军与地方保甲一体同罪。

二、 太医院即刻选派精干医官,携带大量避瘟丹、大蒜、艾草等物,星夜兼程赴陕。于各灾民聚集处设立简易医棚,凡有发热、呕吐、痢疾等症状者,立即隔离医治。水源必须煮沸后方可饮用。

三、 工部即刻征调附近州县工匠,赶制简易窝棚,以御风寒。发放物资需军兵维持秩序,按户登记,定时定量发放,严防哄抢与贪污克扣。

四、 令陕西巡抚、巡按御史严查趁灾打劫、囤积居奇者,抓到首恶,可就地正法,以儆效尤。稳定秩序为第一要务。

五、 遣专官勘察河道、山体,若有溃决滑坡之险,立即组织人力疏导或预警迁移百姓,勿吝小费而酿大祸。

条条框框,直指要害,将灾后最致命的问题——瘟疫、秩序崩溃、二次灾害——全部纳入掌控,并且责任到人,赏罚分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份奏疏在内阁和部堂间传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暗赞其周详果断,切中时弊;也有人暗自嘀咕,觉得陈恪一个勋贵武臣,手伸得太长,过于越俎代庖。

然而,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就连一向讲究程序、不喜武臣干政的徐阶,在反复权衡后,也不得不承认,陈恪此疏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系统、最有效的方案。

加之皇帝在精舍内览后,亦朱批“甚合朕意,着即照此办理”,内阁遂迅速票拟,各部雷厉风行,这套前所未有的《赈灾纲要》被加急发往陕西及周边各省。

举措推行之初,阻力不小。地方官吏懒散,军兵畏难,灾民恐慌。

但朝廷严旨一道道催逼,加之陈恪通过兵部与自己的旧部关系,暗中推动执行,纲要还是被强行贯彻下去。

效果是显着的。

大规模尸骸被及时清理焚烧,瘟疫的苗头被强行扼杀在萌芽状态;军队的介入确保了秩序和物资发放,避免了更大规模的骚乱;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疏导,也挽救了许多边缘地区的生灵。

虽然灾难的创伤依旧深重,但最可怕的连锁反应终于被遏制住了。

陕西惨剧,终于没有滑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上下,许多人对那位看似一直“蛰伏”在火药局的靖海伯,不由得再生几分刮目相看之感。

此人之才,似乎远不止于兵事与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