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俞大猷将军,勇略冠三军,忠贞贯日月,尤擅水战,熟知倭情。若得将军助一臂之力,率一支偏师,自闽浙海域悄然东进,于我军主力与贼麈战正酣之际,突袭琉球侧翼或断其归路,则贼寇必首尾难顾,一战可定!宗宪公素以国事为重,望念在海疆大局,割爱暂借俞将军与此精兵,功成之日,恪必上表朝廷,首功归于公与俞将军!”
俞大猷乃胡宗宪麾下最得力也最纯粹的将领,若能请来,自然是一大强援。
但更深层的用意在于,将胡宗宪也绑上征琉的战车。
俞大猷若参战,无论以何种形式,都代表了胡宗宪的态度和支持。
此举既增强了实力,也在政治上预先堵住了可能来自浙直方向的非议和掣肘,更是一步分散潜在政治风险的暗棋。
小主,
胡宗宪会如何回应?陈恪在等待。
时间一天天过去。
新军在张居正的严苛操练下日渐精悍,舰船维修补给完毕,火药铅弹堆积如山。
终于,在一个夏末的清晨,陈恪召集所有文武官员,高调宣布:
“八月初一,黄浦江心,举行征讨琉球倭寇誓师大会!昭告天地,鼓舞士气,克日东征!”
消息瞬间传遍上海港每一个角落,自然也以最快的速度,被潜伏的倭寇细所得知。
那些细作在震惊于明军行动如此之快的同时,也不禁流露出几分嘲讽。
“明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