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多解释。外交线是另一条战线,必须同步推进。物资迟早要来,而他们需要让敌人相信,云都仍在为生存挣扎,而不是悄然布网。
运输队的灯光在远处忽明忽暗。林晚放大画面,看到驾驶员故意拍打引擎盖,另一人打开后备箱翻找工具,表演得毫无破绽。两名队员配合默契,连动作节奏都经过反复演练。
就在这一刻,西北方向的监测系统弹出警告:地下二十六米处,出现短暂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不足一秒,强度却超出日常背景值八倍。位置正是旧地铁七号入口下方。
她心头一紧。
这不是普通的能量泄露。那是某种设备启动前的预热反应。
她立刻调出城市管网图,比对脉冲发生点与“蚀影会”遗留系统的匹配度。结果跳出时,她呼吸微滞——该节点曾是战前能源调度中枢的一部分,负责向多个隐蔽实验区供电。档案编号与N-7无人车发现的齿轮符号属于同一序列。
对方不仅上了钩,还在准备反击。
林晚迅速下令:“所有外围单位保持原定行动,不得变更路线或提速。工程组注意,若再检测到类似脉冲,立即记录波形特征,不要触发反向追踪程序。”
她不想打草惊蛇。现在还不是收网的时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运输队完成“检修”,重新启动车辆,缓缓驶入地下通道。监控画面随之切换为内部摄像头视角,昏黄灯光映照着斑驳墙壁,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变得沉闷。
林晚盯着那两个红点。一个平稳前行,另一个则悄然贴近,距离缩短至三百米以内。追踪者正在跟紧猎物,却不知自己也成了猎物的一部分。
她取出一支笔,在记录本上画下一条横线,标记脉冲出现的时间点,又在旁边写下“共振风险”。如果对方真打算利用地下网络引发局部异变,那么这次伏击很可能会伴随环境干扰。她必须确保运输队能在不引发大规模塌陷的前提下安全脱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耳机里传来技术员的汇报:“第七段隧道内温差升高一点二度,空气流速略有增加,疑似有人为通风迹象。”
林晚眼神一凝。他们在清空隧道,为行动做准备。
她伸手按下广播键,准备通知运输队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手指刚触到按钮,却又停住。
不能急。
如果现在提醒,反而会让敌人察觉异常。她只能相信队员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按原计划走完流程。
她转而调出备用方案界面,将三条应急路线逐一检查。其中一条经过废弃排水管,虽然狭窄但结构稳固,必要时可作为突围通道。她在地图上标出几个关键转折点,备注“手动开启闸门”。
外面风更大了。观测站的铁门吱呀作响,她起身将其固定,顺手拉紧兜帽。屏幕上的运输队已进入隧道中段,速度未变。追踪者的红点则停留在入口外五十米处,似乎在等待后续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