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市场反响,热烈非凡

我立刻叫顾柏舟和周大林过来,在加工棚中间摊开产量表。纸上密密麻麻记着每块地的收割时间、亩产、损耗率。我指着南二区那一栏:“这块还能追一批晚茬补种,赶在月底收,够不够?”

顾柏舟蹲着看了一会儿:“能赶,但得加人手翻地,还得调两台灌溉器过去保墒。”

“那就调。”我说,“通知周老伯那边,愿意来帮工的,工钱照算,再加半斗米作奖励。”

周大林咬着笔杆算账:“要是全接下,烘干和筛选得连轴转,现在的人手肯定不够。”

我站起身:“那就改模式。不再一次性交齐,改成‘限量预售,分批交付’。优先保证老客户的量,新客先付定金,按顺序排。”

李商人听完,慢慢点头:“宁慢一分,不负一口……这话贴出去,比打十次广告都管用。”

当天傍晚,我在加工棚门口贴了告客户书,字是周大林写的,一笔一划很认真。来看的人不少,有的皱眉说等不及,也有拍手称好的。

“我就信这个‘慢’字。”一个常来收菜的贩子说,“越急出的东西,越容易砸招牌。”

夜里,我坐在灯下翻客户登记簿。短短四天,名字已经写了满满三页。复购意向那一栏,竟有七个人画了勾。

顾柏舟进来时端着一碗热汤,放在我手边:“喝点暖暖。”

我没抬头:“你说,要是再多十倍的人要买呢?”

他沉默了一会儿:“那就得多开地,多招人,把整个村都带动起来。”

我笑了下:“还不止。光有米不行,蔬菜、禽蛋、油料都得跟上。咱们得让人知道,‘悦田记’不只是卖一种米。”

他点点头,转身去检查门窗是否关严。我继续低头写字,把“售后服务”四个字圈了出来。

第二天,我在加工棚角落腾出个小桌,挂上一块木牌:“客户意见登记处”。周大林兼任这事,每天清点反馈,一条条记进本子。

第五天,有人送来一个破损的米箱,说是路上颠的,封蜡裂了缝,木板也翘了角。虽然里面米没漏,但买主觉得不体面。

我当即让周大林备了两袋新米,亲自送去那户人家。开门的是个年轻媳妇,见我来了反倒不好意思:“其实还能吃,就是看着破相了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我们没做好。”我把新米递上去,“往后包装会加固,运输也会选更稳的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