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冬天,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时不慎从马上摔下来,伤重不治去世。消息传到北京,福临先是震惊,接着是一种解脱后的狂喜。他表面上按照亲王的规格为多尔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可暗地里却在策划一场清算。《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薨于喀喇城。壬辰,讣闻,上震悼,辍朝三日。”这段记载看似充满了哀悼之情,实则是福临在掩人耳目,等待时机成熟后对多尔衮进行彻底的清算。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福临正式宣布亲政,这一年他刚满十八岁。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下令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掘开他的坟墓,鞭尸示众,还把多尔衮的党羽一网打尽。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让满朝文武都见识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狠辣手段,再也不敢把他当成小孩子看待。
亲政后的福临,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远见。他深知,要想统治好这个以汉人为主的国家,光靠武力是不够的,必须重用汉官,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制度。于是,他打破了满族贵族对朝政的垄断,大量提拔汉人官员,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陈名夏和冯铨。陈名夏是江南人,文采出众,深得福临的信任;冯铨是北方人,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也是福临的得力助手。
可没想到的是,陈名夏和冯铨入职后,却因为地域差异爆发了激烈的矛盾,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内阁南北之争”。冯铨认为“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主张重用北方官员;陈名夏则讥笑北方人“强言谈文”,不学无术,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福临虽然知道两人在互相拆台,但也乐于看到这种制衡的局面,他曾对身边的太监说:“他们吵得越厉害,就越不敢欺骗朕,这叫以毒攻毒。”
为了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福临还恢复了科举制度。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朝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多名进士。这些进士后来大多成为清朝的栋梁之材,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临对科举制度非常重视,亲自出题监考,还对考生们说:“朕不管你们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朕就会重用你们。”
除了重用汉官和恢复科举,福临还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生产。当时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福临下令减免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安抚流民。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全国的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也慢慢稳定下来。《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十年六月,免直隶、江南、河南、浙江、山东、陕西、湖广、江西、福建九省灾赋。”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福临对百姓的疾苦还是非常关心的。
然而,福临的革新举措也遭到了满族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福临重用汉官、学习汉文化,是在“忘本”,甚至有人联名上书,要求福临废除这些政策。面对满族贵族的压力,福临毫不退缩,他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朕身为天下之主,不仅要对满人负责,也要对汉人负责。如果只重用满人,疏远汉人,怎么能让天下百姓真心归顺呢?”这番话让满族贵族们哑口无言,也让福临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就在福临全力推行革新举措的时候,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关于她的入宫经历,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清朝的选秀制度,秀女的年龄应该在13—16岁之间,可董鄂妃入宫时已经18岁了,这显然不符合规定。因此,有史料推测,董鄂妃最初是福临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福临纳入后宫。
不管董鄂妃的入宫经历如何,她的出现确实给福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福临的前两任皇后,都是孝庄太后为了政治联姻而指定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对她们没有丝毫感情。只有在董鄂妃这里皇帝陛下才能感觉到自己也是个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不是国家运转的机器。
董鄂妃不仅容貌出众,还精通诗词书画,对佛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与福临的兴趣爱好非常契合。两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一起探讨诗词,研究佛法,福临还把董鄂妃称为“红颜知己”。
董鄂妃入宫后的晋升速度,堪称清朝历史上的奇迹。她入宫仅一个月,就被封为贤妃;过了一个月,又被晋封为皇贵妃,这种晋升速度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福临还为董鄂妃的册封典礼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且大赦天下,这种礼遇原本只有皇后才能享受,可见福临对董鄂妃的宠爱之深。《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顺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宫,册为贤妃,十二月,晋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这段记载虽然简短,但足以看出董鄂妃在福临心中的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董鄂妃为福临生下了一个皇子,福临欣喜若狂,亲自为皇子取名,并对大臣们说:“此乃朕第一子也。”要知道,当时福临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可他却把这个刚出生的皇子称为“第一子”,可见他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为了庆祝皇子的出生,福临再次大赦天下,还下令修建宫殿,准备让这个孩子将来继承大统。
可天不遂人愿,这个备受宠爱的皇子在出生仅一百天后就夭折了。这个打击对董鄂妃来说太大了,她从此一病不起,身体越来越虚弱。福临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这个夭折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董鄂妃的健康。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的去世,让福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下令辍朝五日,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还命三十名宫女太监为董鄂妃殉葬,全国百姓都要服丧。福临自己则穿着丧服,住在董鄂妃的灵堂里,日夜守护,还亲自撰写了数千字的《行状》,来悼念董鄂妃。在《行状》中,福临详细描述了董鄂妃的生平事迹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悲痛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