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的去世,不仅让福临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让他对朝政失去了兴趣。他开始沉迷于佛学,经常邀请高僧入宫讲经,甚至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偷偷剃光了头发,准备出家为僧,可在孝庄太后和大臣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勉强放弃了这个想法。但从此以后,福临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冬天,也就是董鄂妃去世后不久,京城爆发了严重的天花疫情。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感染,死亡率非常高。福临因为伤心过度,身体本来就很虚弱,很容易就感染了天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福临的病情开始加重,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于是开始安排后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当时福临有八个儿子,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次子福全(长子早夭),已经九岁;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只有八岁。福临一开始想立福全为太子,可孝庄太后却主张立玄烨,理由是玄烨已经出过天花,对这种疾病有了免疫力,将来不会像福临一样英年早逝。
为了确定皇位继承人,福临还征求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是当时着名的科学家,深得福临的信任。汤若望也认为玄烨出过天花,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福临这才下定决心,立玄烨为太子。《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传位皇三子玄烨。”这段记载就是福临去世和传位的真实写照。
正月初六夜里,福临的病情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召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福临对四位大臣说:“朕就要走了,玄烨年纪还小,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四位大臣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表示一定会尽心辅佐玄烨,保卫大清的江山社稷。
正月初七半夜,福临在养心殿驾崩,年仅二十四岁。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福临去世后,朝廷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遵化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
关于福临的死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除了正史记载的天花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福临并没有去世,而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心灰意冷,出家为僧,隐居在五台山。甚至有人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曾多次前往五台山拜佛,实际上是去看望隐居在那里的父亲福临。还有一首诗流传下来:“顺治出了家,一代帝王成舍利,留与世间半菩提。”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是民间传说和文学演绎,可信度不高。
顺治帝福临虽然只活了二十四岁,在位也只有十七年,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不仅完成了清朝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还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上,福临亲政后大力重用汉官,打破了满族贵族对朝政的垄断,缓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他还恢复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清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上,福临采取了减免赋税、鼓励垦荒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文化上,福临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推动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为清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福临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早期受到多尔衮的控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亲政后虽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举措,但也因为过于激进,遭到了满族贵族的强烈反对,导致一些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福临在董鄂妃去世后,沉迷于佛学,荒废了朝政,也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总体来说,福临还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短短十七年的统治中,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还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清史稿·世祖本纪》评价福临:“世祖即位,年六岁,辅政诸王,定鼎燕京,入主中原。亲政后,勤政爱民,孜孜求治,虽享年不永,而规模宏远,为一代之令主。”这段评价虽然有溢美之词,但也客观地反映了福临的历史功绩。
顺治帝福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六岁登基,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十八岁亲政,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二十四岁去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争议。他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虽然福临的统治时间不长,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紫禁城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宫殿,想起顺治帝福临的故事时,或许会感叹命运的无常,或许会敬佩他的雄心壮志,或许会为他的悲情结局而惋惜。但无论如何,顺治帝福临都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永远被人们铭记。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