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沙龙的沉默与轰鸣

艺术理论沙龙的举办地,位于巴黎左岸一栋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私人宅邸。厚重的丝绒窗帘,摇曳的烛光,空气中弥漫着陈年书卷、雪松木与高级香槟的气息。与会者大多是头发花白的学者、衣冠楚楚的评论家、以及几位颇具影响力的收藏家,他们低声交谈,举止优雅,构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充满权威感的微型宇宙。

林晚星的到来,像一颗闯入古典星系的异色流星,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她穿着一身简洁的深蓝色连衣裙,未施粉黛,与周遭的珠光宝气格格不入。她没有携带讲稿,只由两名穿着低调的助理(实为陆衍安排的安保人员)小心翼翼地护送着那幅覆盖着防尘布的《引力场 No.5》。

主持沙龙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评论家,也是那篇批判论文的间接支持者。他看向林晚星的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与审视,仿佛在看待一个误入歧途却勇气可嘉的晚辈。

那位发表论文的艺术史学者,杜兰德教授,站在临时搭建的小讲台后,他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眼神锐利。他的演讲几乎是对论文内容的复述,但现场的氛围赋予其更强的压迫感。他语调平稳,引经据典,从瓦萨里谈到格林伯格,再落到本雅明的“灵晕”概念,将《边缘的共振》及其背后的理念,批判为一种“精致的虚无主义”,是“在技术狂欢中对艺术神圣性的亵渎”。

他的话语在古老的厅堂里回荡,引来阵阵克制的、表示赞同的颔首。林晚星坐在前排,安静地听着,面色平静,只有放在膝上、微微蜷起的手指,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杜兰德教授的演讲结束,掌声礼貌而持久。随后,主持人将目光投向林晚星。

“林晚星女士,作为杜兰德教授讨论的核心对象,您是否愿意分享您的看法?”他的语气带着程式化的客气。

全场目光聚焦在她身上。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怀疑,有居高临下的审视,也有等着看笑话的期待。

林晚星缓缓站起身,她没有走向讲台,而是面向众人,微微鞠躬。

“感谢杜兰德教授的精彩演讲,也感谢主人的邀请。”她的声音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我不是理论家,无法用精妙的术语为自己辩护。我是一名创作者,我的语言是色彩、形式和空间。”

她转向那幅覆盖着画布的作品,对助理点了点头。

防尘布被轻轻揭开。

《引力场 No.5》暴露在沙龙昏黄而温暖的烛光与射灯之下。